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5|回复: 1

有人在用VDSL吗,这个技术怎么样,讨论一下。

[复制链接]

140

主题

293

回帖

57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76
发表于 2002-12-20 15: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技术是最新的,说是上,下行是一样的,而且下行最高可达55M,有可能吗,这样跟双绞线没什么区别了吗?

2

主题

56

回帖

7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5
发表于 2002-12-22 21: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xDSL

1.DSL的由来(1)
1.1 DSL的基本概念
DSL是英文“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的缩写。
在普通双绞线上实现高速数据传输的技术。
传输的距离为300m到6km。
传输的速率在1.5M~52Mbps。
DSL类型:HDSL、SDSL、ADSL、VDSL,统称xDSL。

1.DSL的由来(2)
1.2 电信传输系统
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长途交换—本地交换—本地环路
PSTN系统结构:接入、交换和传输三个部分

1.DSL的由来(3)
1.3 从模拟PSTN到数字PSTN
从模拟到数字的必要性:模拟系统易受噪声的干扰,对温度等环境变化敏感。
PSTN网络的数字化
对模拟话音信号的采样和量化
数字化干线传输
数字交换
本地环路的数字化—DSL技术

3.DSL技术的发展-ISDN
ISDN(Integrated Sevice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
3.1 ISDN的由来
20世纪60年代,贝尔实验室决定研究端到端的、完全的数字电话网络
ISDN的概念从1976年开始构思。
ISDN是公认的第一代DSL技术。
3.2 ISDN的传输速率
B通道和D通道
B通道用于承载用户数据以及数字化的话音和视频信息,速率为64kbps。
D通道为每一个ISDN线路提供信令和控制,速率为16kbps。
BRI(Basic Rate Interface)和PRI(Primary Rate Interface)






3.DSL技术的发展-ISDN
3.3 ISDN的线路编码方式
采用2B1Q的编码方式,总的传输速率为2bit*80kHz=160kbps。
3.4 ISDN的发展
ISDN的发展
1976年开始构思,构建ISDN的时间超过了10年,在20多个国家,估计费用超过了500亿美圆。
到1996年:德国200万用户,法国140万用户,日本100万用户,美国80万用户,英国20万用户。
ISDN存在的问题
使用时,要么用一个ISDN数字器件来代替模拟电话,要么采用转换器。
它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满足电话业务和低速数据传输的要求,并不适合当前Internet对高速数据传输的要求。


4.DSL技术的发展-HDSL
4.DSL技术的发展-HDSL
4.3 HDSL的优点
无需再生器,在0.5mm铜线上传输4km。
线路要求低,可以适用于80%~90%的铜线。
4.4 HDSL的局限性
不同厂家产品的互通性不好,限制了HDSL的应用。
速率仍限于T1/E1。且不能兼容话音业务。
线长大于4km时,仍然需要再生器。
采用2B1Q编码在带宽效率和传输距离上都有局限性。
要达到T1/E1速率,需要采用多对双绞线。
4.5 HDSL的改进版—HDSL2(HSDSL)
HDSL2采用CAP调制,可以在一对双绞线上实现T1/E1。
增强了不同厂家产品的互通性。
5.DSL技术的发展-ADSL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5.1 ADSL的产生
1989年,Bellcore提出了ADSL的概念。1990年开始在Stanford大学John M.Cioffi课题组和AT&T Bell Lab同时展开研究。
1992年,Bellcore成功开发了ADSL的原型机;1995年ADSL的早期产品投向市场。
5.2 ADSL的定义
ADSL是一种上、下行传输速率不相等的DSL技术。
下行传输速率接近8Mbps,上行传输速率接近640kbps。并且可以同时传输传统的模拟话音信号。
采用非对称传输的主要原因是:1、用户应用的需要;2、可以大大减小近端串扰(NEXT)。




5.DSL技术的发展-ADSL
5.3 ADSL的参考模型

5.DSL技术的发展-ADSL
5.4 ADSL的技术特点
使用高于3kHz的频带来传输数字信号。
使用高性能的DMT调制编码技术。
使用Spliter信号分离器技术。
使用FDM频分复用和回声对消混合技术。






5.5 ADSL的分类
RADSL(Rate-Adaptive DSL)
G.dmt ADSL和G.Lite ADSL
6.DSL技术的发展-VDSL
6.DSL技术的发展-VDSL
6.2 VDSL的主要技术特点
能支持对称和非对称的传输速率。
传输距离为300m~1500m,最高52Mbps的传输速率。
调制方式:CAP or DMT。
使用Spliter信号分离器技术(同ADSL)。
使用FDD,将上、下行信道完全独立分开。

6.DSL技术的发展-VDSL
6.2 VDSL的主要技术特点
能支持对称和非对称的传输速率。
传输距离为300m~1500m,最高52Mbps的传输速率。
调制方式:CAP or DMT。
使用Spliter信号分离器技术(同ADSL)。
使用FDD,将上、下行信道完全独立分开。
6.DSL技术的发展-VDSL
6.3 VDSL系统参考模型
7.不同DSL技术的性能比较
8.各种宽带接入方式的比较
8.1 光纤到用户
优点: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
缺点:成本高
8.2 无线宽带接入(LMDS、MMDS、3G)
优点:移动方便、无需铺设线路
缺点:速率不高、抗干扰能力差
8.3 LAN接入
优点:设备成本低,速率较高
缺点:需重新布线;线路长度短;维护量较大;
8.4 Cable Modem接入
优点:良好的介质环境、大的传输带宽
缺点:双向改造的成本大、接入段由多个用户共享
9.DSL的新热点-VoDSL
VoDSL是DSL技术的新热点,可以对今后电信市场和宽带业务产生大的影响,而且很可能推动整个话音网络和宽带数据网络融为一体,形成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Next Generation Network)。
VoDSL(Voice over DSL)是将话音以数据的形式,通过DSL线路传输的技术。
VoDSL的技术特征:
数字化的话音传输;
使用话音网关(VGW: Voice Gateway)实现接入网与PSTN的连接;
时时在线,时时上网;
话音和数据业务动态灵活分配。
VoDSL系统中使用的新设备
IAD(Integrate Access Device):集成接入设备
VGW(Voice Gateway):话音网关
9.DSL的新热点-VoDSL
VoDSL系统可以在传输数据的同时,提供多路话音信道,称为“Derived Voice(DV)”。可以廉价、方便、快速地添置新的电话信道。

附录A:主要调制技术简介
1. 2B1Q
B表示比特(Bit),Q表示4电平(Quaternary)。2B1Q就是用一个4电平PAM调制表示2bit信息。
PAM:采用不同的发射信号幅度来表示不同的数据比特,是一种基带调制方式。
2. 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采用2个正交的基函数,在每一维基函数中,都采用PAM调制。将两个一维PAM信号进行合成后输出,就是QAM调制的结果。
QAM的基函数中增加了一个载频,因此是一种载波调制。
3. CAP(Carrierless Amplitude Phase)
把QAM调制中的载波调制过程替代为Hilbert变换直接计算,简化了调制过程,是QAM的一种变形。
4. DMT(Discrete MultiTone)
把整个通信信道在频域上划分为很多子信道。在每个子信道上,仍然采用QAM进行调制。
附录A:主要调制技术简介
5. 2B1Q与CAP的比较
2B1Q是一种基带调制技术,占用了直流带宽,无法与话音传输兼容
CAP是一种带通调制技术,可以与话音传输兼容
在相同的符号速率下,CAP的传输速率大于2B1Q
6. CAP与DMT的比较
CAP的优点:1、调制比较简单,频带分配也较简单,因此管理也简单;2、对模拟前端要求不高,因而芯片的体积较小;
CAP的缺点:1、调制载波固定,因此抗干扰能力较弱;(为达到相同的传输速率,CAP调制器所需要的信噪比要高于DMT调制器10dB)2、信道之间需要保护带隔离,频带利用率低;
DMT的优点:1、将信道划分为多个子载波,提供了更好的灵活性和性能;
      2、由于不使用实际载波,所以不需要保护带,可以提高频带利用率;
DMT的缺点:多个子频带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和系统的复杂性。
附录B:DSL系统的干扰分析
DSL系统受到的干扰主要有五种:
背景噪声
串音干扰:
近端串扰(NEXT)
远端串扰(FEXT)
自串扰
无线电电磁干扰:AM、业余无线电
脉冲噪声:电话线周围的电磁干扰引起的非静态串扰
POTS:电话振铃产生的脉冲、拨号脉冲以及住宅线路和摘/挂机造成的阻抗改变
VDSL使用频带(Plan 998)
VDSL使用频带(Plan 997)
VDSL使用频带(国内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浩社区

GMT+8, 2025-9-22 06:21 , Processed in 0.08256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