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11

纪念伟大的瑞典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复制链接]

41

主题

547

回帖

78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81
发表于 2007-7-31 18: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我们这个星球文化生命的一大损失,他却留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精神财产。看完昨晚的新闻我久久不能平静,阵阵的酸痛袭来,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就这样安详的走啦。。。。提议海浩能做一个专刊来纪念我们的导演!!让我们对他老人家致以最高的敬意!!

永远的英格玛-伯格曼!!


新浪连接:
http://ent.sina.com.cn/f/m/ingmarbergman/index.shtml

[ 本帖最后由 mashuijie 于 2007-8-4 09:0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41

主题

547

回帖

78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81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8: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个人简介

    英格玛-伯格曼,瑞典的国宝级编导,20世纪电影大师之一。将电影艺术带进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丰富的视觉意象、闪回和极端特写等手法,展现心灵深处的憧憧幽影,以及人和上帝或人和死亡的关系。

  早年生涯

  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的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父亲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诚的路德教徒,曾长期担任牧师,后来成为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母亲是一位上层阶级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亲对伯格曼的管束严厉到臻于残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笼罩着一种严峻、压抑的气氛,这一切对伯格曼后来的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1937年,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阅读了大量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戏剧作家的作品。同时经常出没于学校的学生业余剧团,编写剧本、导演戏剧、饰演角色。大学毕业后在哥德堡、赫尔辛堡、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过戏剧导演,这为他日后的电影编导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0年代的创作

  1944年,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Hets,1944),尖锐地抨击了瑞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对学生的粗暴、专制和残酷压迫,由 Alf Sjoberg 拍成影片。

  1946年,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机》(Kris,1946)。(1948)、《渴》和《监狱》(Fangelse,1949)等片。

  中期创作

  50年代初,在电影艺术上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50年代中后期,随着《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Sjunde inseglet, Det,1957)、《野草莓》(Smultronstallet,1957)、《面孔》(Ansiktet,1958)等影片的拍摄完成,伯格曼跻身于世界著名导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大多数作品都是在用摄影机窥视人的灵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犹在镜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以及《假面》(1966)、《耻辱》(1968)、《呼喊与细语》(1972)等等。这些影片排除了戏剧冲突、故事叙事,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和生命的孤独痛苦。这一时期,多采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成熟期的创作

  1977年拍摄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The Serpent's Egg,1977)。

  1978年拍摄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鸣曲》(Hostsonaten,1978),描写事业与家庭的矛盾、母亲与女儿之间的隔膜,以及她们之间又爱又恨的相互关系。影片由 Ingrid Bergman 主演。

  1982年,伯格曼着手拍摄他自称为“最后一部影片”《芳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1982)。这是他人物最多、情节最复杂、规模最大、视野最广阔、拍摄费用最昂贵、放映时间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影片。这部影片有六十个有台词的角色,一千二百个群众演员,是一部把喜剧、悲剧、滑稽剧和恐怖片熔于一炉的家庭纪事。伯格曼过去影片中的主题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恋的事物都重复出现在这部影片里,他自称这部影片是他“作为导演一生的总结”,是“一曲热爱生活的轻松的赞美诗”。

  80年代退休

  自1983年完成《芬尼和亚历山大》之后宣布不再拍片,但实际上,他通过自己的剧本仍在对瑞典电影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1992年,著名丹麦-瑞典导演比尔·奥古斯特执导了伯格曼编剧的影片《最美好的愿望》(Goda viljan, Den,1992)。这部描写伯格曼父母感情生活的电影在当年戛纳电影节上荣获了金棕榈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同年,伯格曼的儿子丹尼尔·伯格曼也把父亲的小说《星期天的孩子》(Sondagsbarn,1992)搬上了银幕。

  1996年,伯格曼的另一个剧本《私人的谈话》(Enskilda samtal,1996)又被与他长期合作的女演员、导演丽芙·乌尔曼拍成了电视剧。

  2003年,为瑞典国家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电影《萨拉邦德》(Saraband,2003),这是自《芬尼与亚历山大》以后20多年来惟一在电影院里与观众见面的伯格曼长片。影片在法国著名女演员让娜·莫罗的建议下,参加了昂热首映电影节组织策划的瑞典电影大师观摩展。

  伯格曼的舞台生涯

  幼时伯格曼的父亲经常用自行车带着他去厄普兰地区的乡村教堂布道。当他开始布道后,小伯格曼就沉浸在教堂内部的象征世界之中,壁画、木刻生动而通俗地描绘了圣经故事。多年以后,伯格曼将其中一些早年记忆改造为一则名为《木刻画》的舞台剧之中。后来又成了电影《第七封印》的基本母题。其中有几个场景直接来自这些圣像画与宗教寓意画,例如骑士与黑衣死神对弈、苦修者的自我鞭笞游行、死亡之人在死神的率领下跳着轮舞翻过山岗……这些震撼人心的画面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创举,然而,它们却源于这位艺术家的童年记忆。

  伯格曼很早就对舞台与银幕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当他得到他最珍爱的一套玩具,一盏魔灯与一套木偶剧场玩具时,他才只有10岁。他为这些木偶演员们设计布景与道具,还为它们编写剧本。伯格曼对幻觉世界的爱好已经不是一个孩子对玩耍的一般热衷了。在他的整个成长岁月里,他把自己积蓄下来的大部钱都花在了为他的魔灯和放映机买“电影”上了。这种所谓“电影”不过是用于投影的透明画片罢了。正是这些画片,给了伯格曼无穷无尽的遐思与幻想。《芬妮与亚历山大》开片第一个正面镜头就是:小小的帷幕拉起,出现小亚历山大的身影,他在摆弄那些木偶演员,好像向观众宣布“我的戏开始了!”而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又好几次看到亚历山大在摆弄他的“魔灯”。

  伯格曼很早就开始了他舞台剧导演的生涯。在他早期执导过的舞台剧中,有斯特林堡的《幸运儿佩尔的旅程》以及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不久,作为一个带有神奇手法的导演,以及一个具有爆炸性性格的人,他已在学生中获得盛名。

  1944年,伯格曼离开大学,在哈尔斯林堡城市剧院成为一名职业导演。剧院正处于艺术与经济的双重倒闭的边缘,但是在两年时间里,伯格曼就将它转变成为一所非常成功的剧院。此后,他转移到了歌德堡城市剧院),在那里,他的影响同样深厚。1952年,他开始了在马尔莫城市剧院长达6年的导演生涯。那是现代欧洲最著名的剧院之一,他在那里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伯格曼时代”。以其精湛的室内剧演出及其从《浮士德》到《风流寡妇》的高度平衡的保留剧目而名声大噪。马尔莫剧院的许多演员后来都成了伯格曼电影的最受欢迎的诠释者:哈丽叶·安德森(Harriet Andersson)、碧比·安德森(Bibi Andersson)、英格丽·图林(Ingrid Thulin),以及麦克斯·冯·席多(Max von Sydow)。

  伯格曼的舞台剧导演生涯在1963-1966的三年中达到了顶点,那时,他是瑞典国家剧院,斯德哥尔摩皇家戏剧院院长。如果从1938年他学生时代执导的第一部舞台剧算起,直到他于1966年辞去皇家戏剧院院长之职,伯格曼在27年中,一共执导了大约75部戏,还有大量电视剧与广播剧(不算1946年起执导第一部电影以来的大量电影作品)。这个数量的确是惊人的。他所执导的作品包括了莫里哀、歌德、易伯生、斯特林堡、契诃夫、皮兰德娄、布莱希特、加缪、阿诺尔、田纳西·威廉斯,以及爱德华·阿尔比等。

  1966年,伯格曼辞去皇家剧院院长之职。他当然还会作为客座导演在剧院工作,但是,很显然,他辞职的理由之一是想更多地投入到电影创作中来。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在电影领域的成就,比起他对戏剧的贡献来,还要大得多。伯格曼作为一个剧作家与戏剧导演的名声,主要限于瑞典本国,可是,他的电影,几乎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国际声望,并且一下子挤身世界一流电影导演行列,甚至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电影史的面貌和电影媒介本身在众多艺术媒介中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547

回帖

78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81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8: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英格玛-伯格曼影片获奖情况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奖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国际奖、最佳导演奖、女演员集体演技奖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魔术师》 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处女泉》 1960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家联盟特别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电影节天主教电影奖、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哭泣与耳语》 1972年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奥斯卡
             最佳外语片奖

《面面相觑》 1977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547

回帖

78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81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8: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前精彩语录集锦


●评价奥逊·威尔斯

  对于我来说,他的存在就是个玩笑。我从来不觉得威尔斯能配得上演员这项职业,我觉得他的表演既空虚又无趣。《公民凯恩》只是一部浪得虚名的无聊电影,主要就是因为表演方面毫无价值。在好莱坞对于演员有两个评价标准:演技和人品,不可否认他人品还不错,但是他的表演太差劲。

  ●评价戈达尔

  我从他的电影里看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他们都是那种让人思维混乱,假正经并且死气沉沉的电影。他的那部叫《男性女性》的狗屁电影是最没趣的一部,亏得还有那么大的名气。

  ●评价安东尼奥尼

  他只有两部杰作———看了这两部之后,你就不用看他的其他作品了。一部是我反复欣赏过很多次的《放大》;另一部是《夜》,虽然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女主演让娜·莫罗的精彩表演上。我还看过他的另一部电影《呼喊》,但是让我失望的是这部电影完全没有前两部的水平,非常平庸。安东尼奥尼只会集中在一个画面上拍摄,他从来没有意识到电影应该是许多画面的有节律的流动。

  ●评价好莱坞导演

  在世的导演中我觉得比较好的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西斯以及科波拉。他们都是那种言之有物的导演,而且充满了激情。他们几个都有着现实主义的态度,而且拍摄的电影一直在进步。史蒂文·索德伯格的《毒品网络》也很赞。另外两个我觉得不错的美国电影是《美国美人》和《木兰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547

回帖

78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81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8: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英格玛-伯格曼自我回顾:电影和戏剧为伴的一生


编者按:1982年,英格玛-伯格曼告别了影坛,虽然不时有这位影坛巨掣复出的消息,但被事实一再证明:小道小道,并不可靠。在这之后的22年生涯中,伯格曼曾声言,他不再怀念他的电影生涯。从某种意义上说,伯格曼可以离开电影,可电影并不能离开伯格曼,至少是他个人的电影史。

  是的,人们不会忘记这位巨人,而作为影迷,敬而远之者占大多数。伯格曼破坏了电影最原初的涵义,他放弃了电影与大众共谋欢乐的职能,而使电影进入一个枯涩而玄奥的世界。伯格曼以牢不可破的孤独经营着他作为一个电影思想者的哀与怒,当他如日中天于世界电影之林之时,在他的祖国瑞典,已有人表示出对他的厌倦。即使有人愿作伯格曼的跟随者,这些人在行动之前,都是慎之又慎的。

  现在乃至将来,伯格曼都是电影圣殿中的一根神柱,但这根神柱,有多少人会投以眼色,真是难以估量。他现在要离开与表演相关的所有屏障,他要安度他的晚年,靠他足够丰厚的记忆回溯他不得不永远的一生。

  不久前,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度过了86岁生日。现在,他一个人住在瑞典东南部的一个小岛上,小岛名作“费罗”,他也笑称自己为“费罗老头儿”。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写作,最近在为一个新的剧本搜集材料。

  最近,瑞典著名专栏记者贝蒂采访了伯格曼。采访中,伯格曼谈论了自己与电影和戏剧为伴的一生。

  最好是和“群魔”在一起

  —、我在小岛上走来走去,一整天不跟任何人讲话,这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我非常迷恋这里,因为我可以享受安静。

  伯格曼比其他任何人,更能影响全世界对于瑞典人内心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在各大电影节上,每一部新的瑞典影片都要经过伯格曼的筛选。通过这些影片,一代又一代的外国电影制作者和爱好者都准确地知道瑞典人是什么样子。而瑞典人却认为自己不应该被禁锢于那些忧郁和沉闷的影像之中。尽管如此,他们仍毫无保留地深爱着《芬妮与亚历山大》。对于伯格曼,瑞典人的情感是颇为复杂的。

  电影带给了伯格曼享誉世界的声望,但惟有戏剧,才是他的钟爱。对于伯格曼来说,电影是“屠宰和加工部门”,而戏剧,“是开始,是结束,是一切的一切”。

  2002年,在斯德哥尔摩著名剧院Dramaten,易卜生的名剧《群鬼》(Ghosts)变成了伯格曼作为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去年秋天,他打电话给斯塔方(Staffan Valdemar Holm,瑞典著名戏剧导演,2002年七月成为Dramaten院长。——译者注)说:“对于一个听觉过于敏感的人来说,斯德哥尔摩已经变得越来越可怕了,因为这儿整夜都是不间断的噪音。” 也就是说,伯格曼在告别光影之后,又要对他的舞台说再见了。他以前说过多次,但这次他是认真的。

  — 在《群鬼》演出后,我决定一切都应该结束了,现在是时候了。他们并不需要把我背出剧院,我可以自己走,而且没有人会说:这个老头现在一定是疯了。

  — 对我来说,戏剧永远都是我的脊背,我的支柱。研究现代戏剧和那些大师的经典总是那么地令人兴奋,也让我受益匪浅。与那些演员们的共同生活也是我事业的中心部分。

  — 当我独自坐在费罗岛上的时候,戏剧和那些优秀的演员们是我最大的怀念。我从来都没有想到对那些演员们的想念会是如此强烈。

  余音仍在

  如果让伯格曼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便是莎士比亚一出不太有名的戏剧《冬天的故事》。

  通过一个充满乐趣的圣诞节游戏,伯格曼毫不费力地将莎士比亚和阿尔姆奎斯特(Carl Jonas Love Almqvist,瑞典著名作家。——译者注)联系在一起。

  这部戏剧讲述了嫉妒的致命力量和爱情的奇迹。在缜密的剧情和叙事结构中,伯格曼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一些闹剧的元素:皮尔-马特森(Per Mattson)穿着北极熊戏服跑过舞台,那是一种很少能在伯格曼的作品中见到的真正的幽默。

  — 这是一个悲剧,很感人。这部戏里包含了一切,属于莎士比亚的晚期作品。

  — 为《冬天的故事》而工作的那段日子非常幸福。能够在悲剧和喜剧之间完全没有限制的来往穿行,真的是非常有意思。戏剧本身就是为了圣诞节庆典而写的,所以那时就很自然的把这部戏与阿尔姆奎斯特以及他的打猎游戏联系在了一起。一个如此盛大的圣诞聚会…

  (注:《冬天的故事》变成了剧院版的《芬尼与亚历山大》,《芬妮与亚历山大》也成了伯格曼的绝笔,那是在1982年。)

  — 拍摄《芬尼与亚历山大》,我们用了七个月的时间。那是一次非常难忘的导演经历。我身边有一帮优秀的演员和出色的合作人员。但那确实是一段很长很累的过程。当影片获得首映,并获得成功后,我想,现在是时候结束了,不管电影工作是多么地有趣。

  — 而且,你知道,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这个决定。我没有一天怀念过电影工作,从来没有。

  但是,英格玛-伯格曼并没有离开影像媒体。在退出影坛后,他先后制作了八部电视片。三岛由纪夫的《萨德侯爵夫人》便是其中一部。该剧先是被搬上了戏剧舞台,随后被制作成了一部情节更为紧密的电视片。

  记者:三岛的《萨德侯爵夫人》讲述了爱情中的歧路和误解,也是你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

  — 是的,但它却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它完全取决于演员的表演。我被这部戏剧所深深吸引,但同时我认为,如果没有合适的演员,导演这部戏就变得完全没有意义了。

  —  电影中最常见的就是,场景越紧张激烈,摄影机就应当有越多的移动。但我却有完全相反的认识:场景越是激烈,摄影机就应当越少地移动,尽可能少的参与到情节的发展中去。三岛的这部戏充满了永远得不到发泄的激烈的感情,那么演员的表演和舞台的背景必须保持在一个严格的框架内。因此,需要演员有很强的能力来控制局面,控制自己的表达方式,而且同时,又要能够完全不受抑制的跨越自己的这些界限和要求。

  想念黑泽明

  雷夫-瑟恩在他的《看见伯格曼》(1993)一书中指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研究戏剧的人很少对伯格曼的电影感兴趣,而那些影评人也不会去关心他的戏剧作品。

  伯格曼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四十多年中,他频繁地变换着自己的工作领域。戏剧,电影,当然还包括电视。尽管世界上还有其他导演既拍摄电影也指导戏剧,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像伯格曼那样将两者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戏剧舞台上充满电影的创意和灵感,电影中有戏剧式的表达和对白。

  近五十年前,伯格曼为马尔默的一所学校写了一部名为《木头画》的还是独幕剧。后来,这部戏剧成为拍摄电影[第七封印](1956-57)时的重要资料。在1952年到1958年间,也就是伯格曼在马尔默剧院工作的那段日子,他一共拍摄了十部电影,排演了二十二部剧院戏剧,并指导了二十四部电台戏剧。马尔默,这个瑞典第三大城市,也因此成为伯格曼在戏剧和电影间不断变换的明证。

  记者:在马尔默,你选用了很多年轻的演员,他们中有很多日后都成为了国际上著名的演员。他们也因此被称作“伯格曼的演员”:碧比-安德森,古妮尔-林德布鲁姆、哈里特-安德森、格尔鲁德-弗里德、英格丽-杜林、阿兰-埃德瓦尔、古纳-布约斯特兰德、特伊维-帕罗、还有马克斯-冯-西多夫。

  — 1955年,我完成了《夏夜的微笑》,并且获得了自己在国际上的突破。从那以后,我就可以拍摄任何我想拍的影片。但是唯一的条件就是,每年我至少得拍一部电影。我认为这挺有意思的,但我不得不做出一个两全的选择:在马尔默剧院,我选出一个高水平的演出团体。夏天我们拍电影,冬天我就坐下来写电影剧本,考虑如何使用我选择的演员。影片的后期制作,我都是在后半年的戏剧演出间隙完成的。除了58年,每年我总是有三场剧院演出。

  随后,在六十年代初,伯格曼被选为Dramaten剧院的院长。他立刻成为了一名最具有现代观念的院长。剧院也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行公开的排练,成立有组织的演出委员会来负责挑选戏目和确定角色。伯格曼不得不一切从零开始。

  — 那时,剧院没有演出计划,没有书面的合同,也不存在任何组织。它就是一个需要修整的杂货屋,尽管它所拥有的那些时尚的艺术家,优秀的演员和有成就的导演,得以让它从表面上看很时髦。

  即使是后来结束了自己的院长工作,伯格曼在Dramaten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每一次新院长的就任仪式他总会参加。无论是在戏剧、电影,还是在电视领域,伯格曼都有着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现在没有人会对伯格曼说不。

  记者:有人反对你吗?

  — 我不知道,我也从来不想去知道。 

  — 我不会“即席而吟”。在去工作之前,我必须准备好自己的假牙。那些和我一起工作的人也必须准备好一切,因为我们已经讨论过所有任务的每一个细节。

  — 我是一个对灾难有着高度准备的人。对于一切都将下地狱的说法,我有着一种近乎病态的恐惧。所以,我试着去准备一切并预见一切能想到的灾祸。我是绝对墨守陈规的。

  记者:许多艺术家都生活在混乱之中,但是没有一位像你这样做。是不是因为你的混乱要麻烦的多?

  — 不是。很多艺术家都对混乱有特殊的需求。例如,费里尼,他经常使自己处于混乱的状态来刺激自己。如果他为一部电影安排了一定数目的预算,那么他的制片人就知道影片可能会花费两倍甚至更多的开销。

  记者:你们曾经不是要有一次合作吗?

  — 没错。他,我,还有黑泽明,原来是要一起制作一部影片的。

  — 我为此去了罗马,当时费里尼正在结束电影[爱情神话](Satyricon)的拍摄。我在罗马待了四周。黑泽明原本也要过来,但他却生了病,我们的计划也因此搁浅了。电影是关于爱情的,我们拍摄属于各自的电影部分。三部分应该是相似的,但一部分有欧洲南部的风情,另一部分有北欧的韵味,最后一部分带有东方色彩。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当时,我已经完成了我的那一部分,费里尼的同事也正在写剧本。我们在罗马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

  — 我喜欢费里尼,因为他的工作方式与我的完全不同。当时他正在拍片,我被允许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观看他的拍片过程。然后,我被邀请到费里尼的家中吃复活节羊肉。那是一座海边的非常漂亮的房子。那是一段很美妙的日子,但同时也很苦闷,因为我确实很想见到黑泽明。(翻译/Apa 编辑/赛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547

回帖

78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81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8: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英格玛-伯格曼一生关键词:魔灯与影像

  《芬妮与亚历山大》开片第一个正面镜头就是:小小的帷幕拉起,出现小亚历山大的身影,他在摆弄那些木偶演员,好像向观众宣布“我的戏开始了!”

  如果人们能够充分地考虑伯格曼身处北欧伟大的舞台剧传统这一点,那就会更深入地理解伯格曼。

  正如莎士比亚勇闯伦敦时,正逢伦敦人对戏剧怀有巨大的新鲜感与强烈兴趣的天时与地利,伯格曼也是在瑞典电影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闯入电影界的。

  如果要用两个关键术语来概括20世纪伟大的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1918-2007)的传奇一生,那它们一定是“魔灯”(Magic Lantern)与“影像”(Images):它们恰好也是伯格曼的自传与回忆录的标题。

  魔灯,一种投影机;影像,光线在银幕上的最终成像。一个是光源(theori鄄gin),源泉,它发生、发起、跃出;一个是结果、结局、目标与目的地(theend),它生成、形成、聚集。在这个从源起到目的地的光谱之间,是伯格曼一生的印迹:他的电影、他的影像、他的人生,而这一切,都源于孩提时代的一套玩具:一盏魔灯。

  英格玛·伯格曼

  于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父亲是一位路德派牧师,后来成为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这个传记性事实对伯格曼后来的电影生涯所起的作用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虽然人们不能直接将他电影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相提并论,或作简单的平行对比。

  伯格曼很早就对舞台与银幕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当他得到他最珍爱的一套玩具,一盏魔灯与一套木偶剧场玩具时,他才只有10岁。他为这些木偶演员们设计布景与道具,还为它们编写剧本。《芬妮与亚历山大》开片第一个正面镜头就是:小小的帷幕拉起,出现小亚历山大的身影,他在摆弄那些木偶演员,好像向观众宣布“我的戏开始了!”

  除此之外,伯格曼每周都要在电影院度过几个晚上。他还经常到歌剧院去看演出,不过起初很少去剧院。直到1935年奥尔夫·莫兰德(Ol of Molander)划时代地将斯特林堡(Strindberg)的《梦幻剧》(A Dream Play)搬上舞台。这一作品对伯格曼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伯格曼有一次说,“在我的生活中,我对伟大的文学的体验来自斯特林堡……某一天我也能创作出《梦幻剧》那样的东西是我自己的梦想,奥尔夫·莫兰德1934年编导的这部戏对我来说则是最根本的戏剧体验。”终于,在他最后一部、同时也是伟大的作品《芬妮与亚历山大》中,伯格曼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一出名符其实的梦想剧,影片结束时女主角爱米莉邀请年迈的婆婆海伦娜一起排演斯特林堡的《梦幻剧》则是全片的点晴之笔。

  上大学以后,伯格曼开始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学习文学与艺术。他写了关于斯特林堡的《通往天堂的钥匙》(Keys to Heaven)的学位论文,它读上去更像是一个经过编导的舞台剧拷贝。因此,他的学位论文根本没有获得通过。大学期间,他更多地投入到大学里的业余戏剧社团,而不是正规的学习。

  当人们试图识别伯格曼绝对不会跟其他任何导演搞混的鲜明个人特征时,以下这些要素经常被提起:他对童年的不安全感的溯源,这导致了他关于通过电影来驱魔的念头;他对宗教问题的不竭的追问,这使他的影片富有深刻的哲理与形而上学意味;他对性能力乃创造力和多产的征象,而性无能则等同于不育与创造力衰竭的迷信,等等。然而,如果人们能够充分地考虑伯格曼身处北欧伟大的舞台剧传统这一点,那就会更深入地理解伯格曼。

  1944年,伯格曼离开大学,在哈尔斯林堡城市剧院(Halsingberg City Theater)成为一名职业导演。剧院正处于艺术与经济双重倒闭的边缘,但是在两年时间里,伯格曼就将它转变成为一所非常成功的剧院。此后,他转移到了歌德堡城市剧院(Gothenburg City Theater),在那里,他的影响同样深远。1952年,他开始了在马尔莫城市剧院(Malmo City Theoter)长达6年的导演生涯。那是现代欧洲最著名的剧院之一,他在那里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伯格曼时代”。伯格曼的舞台剧导演生涯在1963-1966的三年中达到了顶点,那时,他是瑞典国家剧院、斯德哥尔摩皇家戏剧院院长。如果从1938年他学生时代执导的第一部舞台剧算起,直到他于1966年辞去皇家戏剧院院长之职,伯格曼在28年中,一共执导了大约75部戏。

  这种在舞台剧方面的扎实基础与功底,恐怕是世界其他任何一个电影导演都不具备的;他们在对戏剧与文学的理解方面,特别是对演员的训练方面,没有谁能够望其项背。考虑一下伯格曼拍摄的电影,其中绝大多数是他自己编剧,这一点就一清二楚了;再考虑一下伯格曼电影中的表演艺术,随便挑一个什么演员,也要比好莱坞的众多大牌明星优秀得多,这确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966年,伯格曼辞去皇家剧院院长之职。他当然还会作为客座导演在剧院工作,但是,很显然,他辞职的理由之一是想更多地投入到电影创作中来。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在电影领域的成就,比起他对戏剧的贡献来,还要大得多。伯格曼作为一个剧作家与戏剧导演的名声,主要限于瑞典本国,可是,他的电影,几乎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国际声望,并且一下子跻身世界一流电影导演行列,甚至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电影史的面貌和电影媒介本身在众多艺术媒介中的地位。

  瑞典电影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初达到过辉煌的黄金时期。但是,随着有声电影的到来,瑞典导演感到语言问题阻碍了他们的电影出口。最终,在40年代初,出现了要挽救瑞典电影的迹象。卡尔·安德斯·达姆林博士(Dr.Carl Anders Dymling)被任命为瑞典最大的电影公司“斯文斯克电影工业公司”(Svensk Filmindustri)的主任导演。正如莎士比亚勇闯伦敦时,正逢伦敦人对戏剧怀有巨大的新鲜感与强烈兴趣的天时与地利,伯格曼也是在瑞典电影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闯入电影界的。

  伯格曼第一部参与执导的影片是《折磨》(《Torment》)。一年以后,伯格曼第一次单独执导电影,这一次是《危机》(《Crisis》)(1946年)。打那以后,伯格曼几乎每年都导演一到两部电影。

  正如电影评论家布杰塔·斯坦纳(Birgitta Steene)所说的那样,“伯格曼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力量———除了他无可置疑的技巧外———来自他创造人物的能力,来自在一种巨大的视觉清晰度与情感深度的场面上来投射这些人物的天赋。”伯格曼没有试图去再现他周围的现实,而是转向了内在的景观,他的大多数作品是作为心灵———他自己的,以及现代人的———发展的一种“寓言”。有一次伯格曼引用奥尔尼(ONeill)的话说,任何一部不去探索人与形而上学问题的关系的戏剧都是不值一提的。这一艺术诺言无疑跟他的个人背景有关。正如他在回答法国电影评论家让·布朗热(Jean Beranger)时所说的:“拍电影就是跃入自己童年的深渊。”

  1983年,在不可思议的成功与同样不可思议的创造力耗尽的《芬妮与亚历山大》拍完之后,伯格曼宣布息影,不再涉足电影界。许多人认为那时已经65岁的他一定就此退休了。但是,他只是从电影界退居到电视剧的领域,并且重返舞台剧领域罢了。打那以后,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僻静的小岛上,过着更为隐居式的生活。(注:本文有删节)

  零档案

  1953 《小丑的夜晚》、《爱的一课》

  1954 《秋日之旅》

  1955 《夏夜的微笑》

  1956 35天完成《第七封印》

  1957 首次执导电视剧。编导电影《野草莓》、《生命的门槛》

  1958 《面孔》(美国上映时改名《魔术师》)

  1959 《处女之泉》

  1960 《魔鬼的眼睛》、《犹在镜中》直译为《穿过黑暗的玻璃》

  1961 《冬之光》

  1962 《沉默》

  1963 《这些女人们》

  1965 《假面》

  1966 《狼的时刻》

  1967 《羞耻》

  1968 《仪式》、《激情》

  1969 拍了一部纪录片

  1970 《接触》

  1971 54岁。《喊叫与耳语》(《呼喊和细语》)

  1972 《婚姻场景》

  1974 《魔笛》

  1975 《面对面》

  1976 4月,离开瑞典,过自我放逐式的生活。在慕尼黑编导《蛇蛋》

  1977 在挪威编导《秋光奏鸣曲》

  1978 60岁。与8个子女欢聚一堂。

  1979 《木偶生命》

  1981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 宣布退出影坛。

  1983 为电视台编导影片《排练之后》;拍摄纪录片《卡琳的面孔》以纪念母亲。

  1984 导演莎剧《李尔王》。

  1985 为电视台编导影片《受祝福的人》

  1986 写完自传《魔灯》;导演莎剧《哈姆雷特》

[ 本帖最后由 mashuijie 于 2007-7-31 18:5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73

回帖

93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931
发表于 2007-8-1 11: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痣 从年轻时候的白皙 到最后的发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8

主题

4719

回帖

5446

积分

网站编辑

积分
5446
发表于 2007-8-1 13: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谁看过他的电影?
下面这句话是真的
上面那句话是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987

回帖

134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346
发表于 2007-8-1 21: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过第七封印,没看懂,太过久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729

回帖

1000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00
发表于 2007-8-2 08: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风格不错~~
Fran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浩社区

GMT+8, 2025-9-21 22:58 , Processed in 0.10033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