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20

The Last Samurai 最后的武士

[复制链接]

94

主题

2326

回帖

3190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190
发表于 2005-6-27 14: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看完该片,非常震撼,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让我心惊肉跳。
在网上找到这片影评和介绍。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可战士的心却无法安宁,在随即而来的大规模西进运动中,刚刚从内战硝烟中幸存下来的白人士兵,又被带到了击杀印第安人的第一线。
  上尉纳沙艾尔格兰在战争中见证了过多的鲜血与暴力,以至于迷失了自己的灵魂;特别是看到上级军官——上校本杰明巴格利屠杀印第安人时,他更感到作为战士的荣誉感消失殆尽。在义勇与牺牲精神被新时代的功利与自私主义代替时,沉浸在往日光荣梦想中的艾尔格兰只能整日借酒浇愁。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推荐给来自大洋对岸的新成立的明治政府代表,去给日本训练第一支现代化军队。消沉的艾尔格兰觉得这个工作不错,至少他还可能像个真正的战士一样死在战场上。

  艾尔格兰所训练的军队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妄图阻挡现代化进程的顽固武士集团。在一场浓雾中的激战后,不仅天皇的现代化军队被击败,连教官艾尔格兰本人也被武士们俘虏。尽管在搏斗中他杀死了围攻他的一名武士,但并没有得到料想中的速死。相反,武士集团首领胜元生擒了他,并派自己的妹妹多丽子照顾他;而多丽子的丈夫,正是被艾尔格兰杀死的武士……

  身处武士及其家属聚居的村落里,艾尔格兰竟然发现自己居然不由自主地爱上了武士文化,从武士道的精神与肉体修炼中,他似乎又找到了一个战士应有的荣誉感。同时,在多丽子的悉心照料下,似乎有某种微妙的感情在他们之间产生。然而,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明治政府自然不会放弃现代化进程,武士与天皇军队之间终有一战。已经为武士道深深着迷的艾尔格兰该何去何从?

  豪情奇男与樱花素女:

  由剧情可知,这是一个男人寻找其精神归宿的故事。艾尔格兰作为西方的战士,却在东方的传统武士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灵魂,重新体验了作为战士应有的忠诚、勇气与荣誉。这样一个有点深度,但又很适合大众猎奇口味的角色,交给汤姆·克鲁斯来演是再合适不过了的。首先,克鲁斯本人对日本文化心向往之,借电影之便深入接触日本传统文化,实乃寓工作于学习的一件乐事;其次,克鲁斯急于突破自己的偶像派名头,想要借此深受两大文明煎熬的角色再探演技高峰;其三,即使是如此锤炼演技,克鲁斯也无需担心忠实影迷的不满,因为影片整体唯美的情调,足以使他的角色在异国他乡散发出更独特的性感魅力。有鉴于此,克鲁斯对此片可谓是全情投入,并亲自担任了制片人之一。
  性感男人基本上是通杀的,除非他碰上成熟男人。日本最后的武士首领胜元就是这样一位足以抗衡西方美男的东方猛男。作为一名武士,他严格地遵循武士道的所有规则,并视传统的和谐生活方式神圣不可侵犯。因此,即使势单力薄,他仍然要战斗到最后一刻。尽管是个悲剧式人物,但胜元无疑在个人气势上,还是在领导才能上,都让整个武士团体敬佩不已;即使是初为敌人的艾尔格兰,也逐渐为他超强武士人格所倾倒。扮演胜元这一成熟稳重、深具领袖风范角色的,是日本演员渡边谦。渡边的艺术生涯开始于东京的舞台,当其才能为观众所肯定时,他也逐渐走上了电视荧屏和电影银幕。曾参演《极盗狂热分子》(Space Travelers)、《溺水鱼》(Drowning Fish)、《再见骄阳》(The Sun Rises Again)等影片,国内观众虽不一定熟悉他,但渡边丰富的演艺经验却足以使他完美地演绎这样一位传统英雄角色。

  如果说胜元代表了日本文化中阳刚的一面,他的妹妹多丽子则集中体现了日本传统女性的阴柔之美。这种美首先在于隐忍,在本片中意味着忍受内心的煎熬而照顾一个具有杀夫之仇的男人。日本女人的美其次体现在温柔,虽然和艾尔格兰完全语言不通,但多丽子却通过她那细腻周到的服侍和温柔似水的眼神征服了异国的男人。当然,阴柔之美最终还需通过脆弱来升华。爱上一个杀死自己前夫的外国人,对于个性传统的多丽子而言更多是种痛苦,虽然擅长隐忍,但偶尔的梨花带雨却更让男人死心塌地。扮演这一柔情似水女子的,是日本新生代演员加藤小雪。小雪是在日本名模杂志《Non-No》的选秀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并最终赢得了该杂志的合约成为职业模特。后来,她又凭借清纯秀丽的形象出演了一系列电视剧和电影,不过本片算得上她的第一部大制作。日本经典女人性格加上火辣模特身材,本就仰慕东方传统美的艾尔格兰想不中招都难。   但日本文化并不总是那么积极的,它更有其阴暗的一面,中国人民最清楚,这里也用不着多提。但是因为本片是与日亲善的美国人拍的,以美化武士道为主,因此有关日本武士道的黑暗一面,就主要体现在残忍阴狠的氏尾(Ujio)这一个角色身上。氏尾很恨外国人,事实上,他恨一切现代化的东西,他最想做的就是去消灭他们。因此,当艾尔格兰被生擒回来并被好生养伤的时候,他一直主张杀掉这个老外了事。随后又在剑术训练和决斗中欲置艾尔格兰于死地……不过,氏尾的剑术确实非常高明,甚至连胜元都不是对手。这样的内心险恶的高手,自然要找一位演技和剑术一样精妙的演员,幸好真田广之(Hiroyuki Sanada)就是这样现成的一个。千万不要小瞧真田广之在《午夜凶铃》(Ring)中被个披头散发的小女孩就吓死了,看看他在《黄昏的清兵卫》中的表现,就会明白他的剑术和演技一样高明。也难怪,真田广之从13岁便开始学习表演、空手道、骑术与日本古舞;1999年,他成为第一个加入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日本人,并凭借《李尔王》中的“傻子”一角获得女王颁发的“大英帝国荣誉成员”奖。由于他多年的剑术训练,在本片拍摄过程中,他还兼职担任半个剑术教练。

  由于本片的内容缘故,剧中一半以上的演员都来自日本本土。其中饰演年轻的明治天皇的中村七之助(Shichinosuke Nakamura)是歌舞伎世家出身,父亲和哥哥都是著名的歌舞伎演员;去年才刚刚高中毕业,《最后武士》是他的银幕处男作。扮演日本使者大村(Omura)的原田真人(Masato Harada),本是一位影评人,后来才正式涉足影片的导与演,执导过的作品有2001年入围柏林电影节的《狗神》等,与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关系很铁。最后值得一说的,是片中扮演与艾尔格兰交好的年青武士Nobutada的小山田新(Shin Koyamada)。这位又是一个成龙迷,从小梦想着成为一流动作演员。比较传奇的是,他没有经纪人,完全是通过互联网推销自己才被《最后武士》剧组录用的。

  幕后阵容:奥斯卡激情唯美派总动员:

  说到本片导演、编剧兼制作人爱德华·兹维格,喜爱情绪饱满的战争场面的观众应当不会陌生,因为他正是《光荣》(Glory)、《燃情岁月》(Legends of the Fall)、《火线下的勇气》(Courage Under Fire)等影片的导演。他最擅长的是在战争中激发人的情感,以唯美的手法将战争拍得波澜壮阔之余,还带有份煽情的美感。对比一下影片内容,我们有理由期待《最后武士》可能会像《燃情岁月》一样,融合浪漫奇情与战争动作,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经典。

  壮丽煽情的画面离不开精于此道的摄影指导,而执掌《最后武士》镜头的约翰·托尔(John Toll)就是这方面的天才。《燃情岁月》、《勇敢的心》(Braveheart)、《细细的红线》(The Thin Red Line)、《克莱利上尉的曼陀铃》(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等,只要提起这些影片的名字,大家眼前就会现出一幅幅如诗如画同时又激动人心的画面来,这些都是托尔镜头下的作品。他也是奥斯卡历史上仅有的连续两年荣获最佳摄影的人,那两部作品正好是和本片风格比较类似的《燃情岁月》与《勇敢的心》。如果镜头也有表情的话,那么托尔掌镜下的画面无疑是好莱坞同行中最性感的,无论是浪漫场景,还是战争场景,都被赋予了韵律与美感,如行云流水的诗歌般让人陶醉其中。这样的镜头,配合影片东方唯美的内容,堪称完美。   同样的,诗意的画面也离不开巧夺天工的剪接。担任本片剪接师的,也是爱德华·兹维格与约翰·托尔的奥斯卡老搭档斯蒂文·罗森布罗姆(Steven Rosenblum),过去几年中,他担任了《光荣》、《燃情岁月》、《勇敢的心》、《火线下的勇气》、《珍珠港》(Pearl Harbor)、《四根羽毛》(The Four Feathers)等片的剪辑师,并凭《光荣》与《勇敢的心》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剪辑提名,三次获得全美最佳电影剪辑师奖。此公对战争场面的剪接有鬼斧神工般的功力,经过他剪刀的过滤,那些枪林弹雨更为惊心动魄了。

  一部唯美而性感的电影又怎么能少得了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担任本片服装设计的正是替《魔戒》系列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服饰的恩吉拉·迪克森(Ngila Dickson)。她尤其擅长仿古服饰的设计,在式样、面料、裁剪方面灵光四射,看看《魔戒》中精灵族的服饰,就知道迪克森女士的眼光有多么优雅犀利,她个性化设计更是精益求精到吹毛求疵的程度。本片中的日本武士战袍、盔甲、和服、礼服等为了追求真实,无不采用了和历史上一模一样的材质,以求达到最真实地还原明治时代文化的目的。

  最后就轮到好莱坞最会煽情的电影配乐大师汉斯·季默(Hans Zimmer)了。此公最擅长煽的,并不是一般的柔情,而是铁血柔情,即充满了积极和阳刚味道的充沛感情。尽管他也有类似《尽善尽美》(As Good as it Gets)、《火柴人》(The Matchstick Man)这样的抒情小品,但更为观众所拥戴的是他如铿锵玫瑰般灿烂的激情之作,大家耳熟能详的如《狮子王》、《石破天惊》(The Rock)、《细细的红线》、《角斗士》、《珍珠港》、《黑鹰坠落》、《小马王》(Spirit: Stallion of Cimarron)等等,那些激昻的旋律与节奏,往往能令观众热血沸腾,对于《最后武士》而言,光是预告片中那几下地动山摇的鼓声就足以令人心神俱醉了。


  背景资料:时代阵痛与夕阳武士
  第一幕:恶即斩

  《最后武士》故事发生的年代,是1876至1877年之间,也就是明治9年和10年。此时,正是日本国内没落武士阶层发动风起云涌的暴动时期。

  众所周知,武士曾是日本封建历史上的特权阶级,而到了江户末期(德川幕府时期),武士阶层也开始产生分化,下层武士的生活急剧恶化,许多不得以而私底下从事农业和小商业,《黄昏的清兵卫》就是那个时期下级武士兵很好的写照。受压迫过重的农民不断暴动,加上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柏利打开日本国门以后,更让人看清了德川幕府的严重危机,这才有以下层武士为主体的倒幕运动。   然而,倒幕成功后的明治维新,在最开始并未给予维新主力的下层武士们多少好处。相反,“士农工商、贱民”的封建世袭身份制的废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四民平等的同时,也取消了武士阶层曾经享有的特权。此后几年,“征兵令”和“禁止复仇令”的颁布,进一步剥夺了武士存在的必要,本来就没有什么生活来源同时也不太会自立更生的武士们对此大为不满。终于到了1876年3月,明治政府颁布了“废刀令”,禁止民众带刀出户,等于是彻底禁止了武士的权利,终结了武士的身份。终于引发一系列的武士造反,如同年发生的“神风连之乱”、“秋月之乱”、“荻之乱”,最大的内乱是1877年发生的“西南之役”,连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也站到了动乱武士一边。当然,这些内乱最后都被镇压下去了。

  这也是《最后武士》的时代背景,就整个历史而言,这两年的确是最后的武士时期。从此,以武犯禁的武士阶层被正式消灭了。最为形象的写照应当是,明治11年(1877年)2月,春寒嶛峭,冷月的东京街头走过最后一位带刀剑客:红色长发,左颊有十字刀疤……他来到神谷道场门口停下,腹中忽然一阵咕咕声——哦诺~~~~~~应声倒下,怎一个凄惨了得!

  第二幕:刀之道

  要理解历史上和影片中的武士们为什么造反,除了生活所迫外,还要体会武士对刀的感情。武士刀就是武士不可分割的生命,禁刀令等于是逼着他们抹脖子。要论日本武士对配刀的感情,还可以追溯到中国唐代以前,那时日本的刀剑制作艺术深受我中原文化影响,以直形刀(其实是剑)为主,初时仿西汉环头直刀,后仿唐刀,时称“唐样大刀”。到了日本的平安时期,武士阶层开始扩权,由于骑兵马战的需要,造型符合流体力学适于劈砍的弯形刀刃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主流。后来源赖朝歼灭平氏家族,建立起镰仓幕府,开启了150年的镰仓时代。这一时期日本刀剑工艺匠逐渐对冶炼方法,淬火技术,造形变化等逐年加以改进,至镰仓时代初期日本刀剑制作终于脱离中原影响而自成一格。到了明朝,日本工匠的冶炼技术已经超越我国,戚继光抗倭时发现倭寇人数虽少,但我方却往往难以应付;最后终于明白日寇兵器远较明军优良,遂通过秘密渠道向日本购买兵器,连戚继光自己的持刀也改成了类似日本刀造型之单手刀,后世俗称戚家刀,如此才得以对抗日寇长年边患。

  要问日本刀制作技术为何越来越精良,恐怕与人家对刀剑及其制作技术保养有方有关。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兵器冠绝天下,进入铁器时期后也不乏惊世之作;然而吾土吾民素有入土陪葬的习惯,因此传世钢铁兵器稀少,而远古的青铜兵器冶炼法,由于缺乏记载而永远失传了。反观日本,他们很少有陪葬的习惯,平时对刀剑又勤于保养,加上他们对于历代刀工名录,各系锻造方法均做极有系统的整理,其系谱如字典般精确而且查阅迅速。长期而系统的积累与探索,终于导致技术的突飞猛进。

  回到日本刀本身,其以造型和长度论,可分为太刀、打刀、胁差及短刀。太刀及打刀长在六十厘米以上,刀长在三十厘米与六十厘米之间者则称做“胁差”(又叫中刀、小太刀等),三十厘米以下则称做短刀(有时短刀刀鞘上还附挂有小刀)。标准的武士配刀配置,应当是打刀配胁差,双双插于腰间同一侧,刀刃向上(因此有所谓“拔刀术”)。一把好的武士刀,首先是为主人独特设计的,刀长和人的身高呈一定比例;其次,武士刀的冶炼一定程度上也得靠运气,需经过高温加热反复折叠、锤平,尤其为使刃口更为坚锐,还需使用两种以上的钢材,并将之锤炼如剃刀般锋利,有时候一个锤点不过关,就有可能使最后的成品刀废掉;再次,武士刀是由刀身和数十件刀装组合而成,融合木工、金工、漆工的通力合作,一个环节的疏忽,也可能造成整把武士刀的畸形。因此,制作精良的称手的武士刀几乎是可遇不可求,这也是一般武士求之而万分舍不得的原因。

  第三幕:舞刀流

  最后来谈谈日本武士刀法(又名(古)剑道),它也有个演变过程。当初源赖朝以尚武为指导精神创立镰仓幕府时代后,刀法盛行;室町中期以后,更是乱世,不单是武士,一般老百姓也竞相习武,于是剑道风气越来越盛。教授刀法的剑道馆开始成立,刀法也逐渐系统起来,自此出现明确的流派名称。室町时代曾以“兵法”称呼剑道,后来日本历史上剑术走召弓虽人宫本武藏先生(1584-1645)提倡以“小兵法”称武士刀法或剑术,而以“大兵法”称一般的兵法。他个人更是首创“二刀流”攻击术,平生未曾言败。以日本武士刀之外形,它最适合劈砍,因此像“飞天御剑流”这样重视拔刀术和劈砍动作的刀法最为适宜;然则由于日本刀独特的冶炼技法,使得武士刀具有六个平面和六条弧线,而这些都能相交于刀尖,刀尖之尖利可想而知。因此武士刀法也能兼顾突刺功能,例如天然理心流的“牙突三式”,就是夸张版的突刺术。从预告片来看,克鲁斯显然还未掌握如此高级技术,就算他的吊儿朗当的“二刀流”,估计也和正宗古刀流不搭界,倒是他的“一刀流”技术有模有样,颇有幕末著名人斩中村半次郎的“野太刀示现流”风采,不知胜元和中村可有关联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影片表现的明治时期,也是现代剑道开始萌芽的时期,木刀与竹剑等杀伤力小的真刀替代品开始出现,影片中武士村落中的小孩就是用木刀进行练习,初学阶段的克鲁斯也是如此。因为是练习,而且当时又没有护具,所以刀法只求其型,以最贴近对方肉体的攻击为最佳。虽然木刀杀伤力不比真刀,但高手的全力一击还是够人躺半天的,影片中克鲁斯就曾被氏尾木刀砍中脖子,居然还能爬起来继续泡寡妇,这只能说是导演的照顾了。


  看点小析:体会唯美,感受煽情:

  既然整个剧组花了如此大的力气,聚集了如此多的人气来完成这么一个电影项目,咱们做观众的也不好做得太出格,好歹得欣赏点人家。比如说,体会一下明治时期的风土人情,体会一下日本乡村的宁静和谐,体会一下天皇宫廷塌塌米的质感,体会一下多丽子衣领中的温柔气息,体会一下武士刀划过大好头颅时的风声……最关键的,你得做好准备,体会一下唯美的动作与战争场面。

  体会之余,还可以感受。感受一下艾尔格兰消沉时的悲情,感受一下氏尾挥刀时的无情,感受一下多丽子目光中的柔情,感受一下村落生活的闲情,感受一下最后武士背水一战的豪情……最不必要的,是总告诫自己不要动情。

  如此画面,如此人物,如此调度,不为唯美地煽情为什么?亲爱的观众,您又何妨潇洒看一回呢?

94

主题

2326

回帖

3190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14: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主题

2326

回帖

3190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15: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最后的武士》:知其不可而为之  

  现在老美拍电影越来越爱搞“长篇”了,传统的一个半小时似乎再也不够用了,要不然就是几部曲,要不然就是一部片子两、三个小时。看《最后的武士》之前,心下确实有些惴惴,怕又遇到大段大段的抒情和讲道理的场面。看过之后,一切担心都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手心的汗水和内心的波澜起伏。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有两部经典名片的影子老在我眼前晃动。
  

  汤姆-克鲁斯不断神经质般回忆起战场上的屠杀场面,又在酒精和放浪不羁中消磨自己,这和他的顶峰之作《生逢七月四日》中的表演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的屠杀,同样的战争后遗症,同样的意志消沉,当然,最后同样的重新振作。这部片子,由阿汤哥来再度演绎类似角色,再合适不过了。

  设计印第安题材,当然会想到《与狼共舞》,凯文-科斯特纳在那部片子中也完全融入了印第安人当中,还取了个印第安名字,并带领印第安人同白人作战。克鲁斯也完全融入了武士们当中,会说日语,掌握了剑术,更学会了如何平静自己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后的武士》是日本版的《与狼共舞》。

  但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与狼共舞》讲述的是一种文明与另外一种文明发生碰撞的时候,由此引发的惨烈场面。《最后的武士》讲的是同样一个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否定和继承,这个过程更加痛苦,因为否定别人毕竟比否定自己要容易得多,屠杀异族也比屠杀同族要容易得多。

  影片的时代背景是东方人所不愿意回首的,千年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下轰然倒塌,千百年来所建立的社会文化基石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怀疑。中国的文化先驱们也曾经激进地提出全盘否定中国文化,把儒家文化骂得一无是处。影片中的日本人也在否定自己最传统的东西,武士就是其中的代表。

  儒学到了日本之后成了一个分支,与中国正统大体相近但又有区别。武士所讲究的“侍奉”,和儒学中的“忠义”很相近,最后关头都讲究“杀生成仁”。那支叛军根本称不上是叛军,“天皇一句话,我就可以马上剖腹。”武士首领“卡西莫多”如是说。所以当克鲁斯去营救他的时候,他居然跟着跑了,我感到有些吃惊。这也许是美国人理解的武士吧?明知是假传王命,但也要遵守,中国日本古代都有很多例子,在老美眼中就不可思议了,所以“卡西莫多”就跑了。当然,他不跑,也就没有影片最后的高潮,所以不管怎样,他都会跑,不管这符不符合武士精神。从这方面讲,谭嗣同倒更像《最后的武士》。

  武士最大的悲哀在于他们所捍卫的东西已经将他们抛弃,而他们还在捍卫这一切。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之一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败军之将诸葛亮为何流芳千古,就是因为他坚持了这一理念,明知蜀国不可兴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克鲁斯和“卡西莫多”明知道前面是榴弹炮和机关枪,还是策马扬刀慷慨赴死。

  影片高潮迭起,用简明的手法讲述了深奥的文化,实属难得一见的佳片。不过有些疑问还是困扰着我,最大的困惑是天皇的转变太突然了。也许老美并不理解,在东方,很多时候没有王命,下臣是难有作为的,比如秦侩杀岳飞。颁布了废除武士法令,又眼看着“卡西莫多”被赶出议会后,天皇在听了克鲁斯几句话就耸然动容,断然拒绝美国协定,痛斥重臣大村,来得太过突然。另外,克鲁斯梦中叫的“苏姬”是谁?在屠杀印第安人的过程中,他的上司又下达了什么样的命令让他们成为仇人?

  最后说一句,片中惟一的女演员加藤小雪的性格和长相都是我心目中的最爱,细长的瓜子脸,饱含忧愁的大眼睛,温婉可人,忍辱负重。可惜现实生活中难觅啊,也许这样的女人和最后的武士们一样,已经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

  从《千与千寻》到《杀死比尔》再到《最后的武士》,反映日本文化精髓的片子越来越多,强势经济催生强势文化,这话不假。中国文化更加博大精深,希望早日看到反应中国文化精髓的大片能够产生全球性的影响,而不是让那些辫子小脚、三妻四妾、通奸乱伦的影片充斥西方人的眼球,让他们误以为那就是中国人


让那些辫子小脚、三妻四妾、通奸乱伦的影片充斥西方人的眼球,让他们误以为那就是中国人
让那些辫子小脚、三妻四妾、通奸乱伦的影片充斥西方人的眼球,让他们误以为那就是中国人
让那些辫子小脚、三妻四妾、通奸乱伦的影片充斥西方人的眼球,让他们误以为那就是中国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9

主题

3291

回帖

470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703
发表于 2005-6-27 20: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也在HBO重温了一遍
有些情节的确感人至深
把小日本拍得挺像那么回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4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7955
发表于 2005-6-28 01: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久之前就下了,刻了盘,还没来得及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3

主题

2264

回帖

2695

积分

论坛元老

骑士

积分
2695
发表于 2005-6-30 03: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片我也刻了盘存呢。。看了3遍。感觉不错。什么时候也来电中国题材的电影大制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351

回帖

52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24
发表于 2005-7-1 16: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最有收获的是那句:“too many mi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48

回帖

214

积分

海星

积分
214
发表于 2005-7-2 04: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喜欢, 日本味, 把很多中华的东西都搞得象是小日本的,纯是剽窃中国文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1812

回帖

254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544
发表于 2005-7-2 13: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的有点道理
但毕竟我们自己也没发扬,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6

回帖

7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5
发表于 2005-7-2 19: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的双CD的但是声音怎么那么小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浩社区

GMT+8, 2025-9-25 01:41 , Processed in 0.08584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