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5 14: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可口可乐, 越南 - 我在美国混了十三年连载十八(上)
.
除了案例电脑模拟游戏,学校还提供动真格的实际机会. 当时学校有两门顶尖核心课,一是国际财务管理,也伴有分组竞争,电脑实况模拟作业. 如果想入此行,非修此课不可. 另一门是国际市场营销广告策化,由实际公司进学校来组建一两支团队,委以实际营销重任,为其产品打入某国际市场或提升某国际市场业绩作全案策划. 这是当时本校有名的招牌课,想入营销行当,尤其是广告行当,此为首选. 尽管第一学期中级会计课失利,不再修会计,影响财务管理专业修课程序,但在精心选课谋划下,我左拐右拐,仍然把所有挡在这两门核心课之前的必修课修完,在最后一个学期时终于强攻到其城池脚下,可以任意选修其一. 当时我气壮如虹,同时注册了两课. 营销广告策划是我的至爱,也给我提供要命的实习经验,不可能放弃. 另一门财务管理,也深深吸引我. 不是自己将来想做财务总监,而是想多学些好东西,把昂贵学费的价值挣回来. 何况,几个老美同学盛情邀请我加入他们的财务团队,因为他们在修国际投资风险管理课时曾跟我过招,对我的综合分析能力颇为佩服. 可惜的是,财务团队和营销团队的同伙都坚持我只能选其中一门,不然担心我会两头忙不过来,贡献不足,对队友不公平. 我于是只好丢掉财务管理不管了,但仍然选了另一门不用打模拟仗的财务分析.
待团队队员最后敲定,一直保密的营销案子终于揭盖,原来竟是一宗充满刺激,不可多遇的大案! 案主是大名鼎鼎的可口可乐公司. 他们委托团队搞一套未来五年全方案营销战略,助其在越南市场打翻身仗. 当时的情况是,他们在越南正被百事可乐打得落花流水,蹩气得很.
越南对于美国人来说曾经是一个遗憾. 爱恨交加, 刻入骨髓. 二十年后,美国人又有机会在那块耿耿于怀的土地上卷土重来. 但这一次不是扛着政治军事的星条旗,而是带来美国大众文化和资本主义. 无独有偶,咱中国人对越南也曾有过激情岁月, 也窝过闷亏. 鬼才知道,这回中国人美国人突然成了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 挟手共进那倔强不屈的市场.
给我们的营销策划导航的是卡拉汉教授. 他自己开有一家营销策划公司. 学校请他来兼职,支撑这门招牌课. 卡老汉一老头,接近六十岁的年纪,干瘦,满脸胡子拉喳,不修边幅. 平时在校园里孤言寡语,神出鬼没,根本无法掌握他的踪迹. 要想直接了解他的品性,估量他肚子里的本事就更难啦!我跟他唯一一次两人面对面谈话的机会是他要面试并从中挑选承当此案重任的学生. 其实他也没说什么,时间极短. 待我走进他办公室坐稳,劈头就问我如何来到美国,难不难. 我老实说我很运气. 当时想要来美国留学的中国人很多,大概只有百分之几的人幸运拿到签证. 他笑了笑就完事了,叫我回去等传票.
卡老汉的来历其实非常不简单. 他是美国广告界名人堂人物, 曾是著名广告公司扬罗必凯(Young & Rubicam) 副总裁. 就是他在其鼎盛时期以一曲“热狗进行曲” 的广告红遍美国,掀起热狗饮食文化. 虽然如今”热狗”变成了冷狗, 但其炉火纯青的策划本事仍然令人敬畏.
卡老汉把策划团队按正规广告公司的工作程序来操作. 一组九人,其中五男四女,按职位分成客户经理,市场调查经理,营销经理,创意经理,物流分销经理,媒体运作经理. 各人凭自己兴趣挑选职位. 如有竞争, 则小组开会个人自我推荐一番,然后组员投票表决. 我跟另一位女孩子最后一起做了市场调查经理. 组团后, 特别是知道了具体策划案之后,大家很兴奋,痛痛快快地在校园的POP里吃喝玩乐了一宿. 好了,在未来的半年里,我们这帮人就要混在一起, 像一家公司,或者像一家人, 度过极富挑战又极有刺激的时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