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6-17 12: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olt 于 2007-6-14 22:29 发表 
胡说~~ "观世音"怎么跟"观自在"联系上了, 虽然心经里的第一句话是"观自在菩萨",但这里的"观自在" 不是"观世音"的意思, 由于受外婆的影响,偶从小熟背各类经书,
虽然不理解所背经文的具体含义,但大致还是有 ...
你要说"观自在菩萨",那就对了,说明你读的是新经,正确本。佛经刚传入中国的时候,由于当时人们无论是对佛学的造诣、领会程度还是对梵文的精通程度都远远不行。
玄奘法师为取佛法之真谛,舍生取义,偷越国境,西行求法一十九年,终成当时一等一之绝顶高僧。归国之前受戒日王之邀,开坛授法,面对一十八国,大小乘高僧三千余,婆罗门外道二千余,那烂陀寺僧一千余,及朝臣嫔妃共七千人,立誓曰:“座中谁能驳倒其颂一字,愿斩首谢之。”一共十八日,登坛详演教旨,七千人中始终无一人出来与法师论辨。会中被大乘学者公推为“大乘天”,小乘学者立为“解脱天”。此二称为印度尊崇极点之圣人称谓。
玄奘法师对佛经和梵文之造诣,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达到笑傲江湖,独步武林之境界。其在《大唐西域记》卷三中说,“阿缚卢枳低湿伐罗”,汉语译作“观自在”。其中“阿缚卢伿多”’译曰“观”,“伊湿伐罗”译为“自在”。旧译“光世音”或“观世音”、“观世自在”皆是讹谬。
另:专门研究整理汉文译经和佛教词汇的著名佛学家玄应肯定玄奘译法正确,并进一步解释罗什误译的原因。他在所著《一切经音义》(也称《玄应音义》)卷五中说:“旧译观世音及光世音,并讹也。寻天竺多罗叶本,皆云舍婆罗,则译为自在。雪山已来经本皆云娑婆罗,则译为音。当以‘舍’、‘娑’两音相近,遂致讹失也。”认为旧译将有‘自在’义之‘舍婆罗’(isvara)与有‘声音’义之‘娑婆罗’(svara)混同之故。此后,尽管“观世音”之译名依然流行,但佛教界大多数人却认为,“观世音”的译法有误,“观自在”的译法是正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