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这部片子,很多人说故事平淡无奇,就是赚观众一点感动和一点票子.
我想说, 如果看完之后你只是丢了点眼泪和票子,那你是亏了.至于说"平淡无奇", 那么鲁迅先生的文章, 哪有曲折离奇的啊.如果孔乙己不是死了,而是怎么怎么着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倒是"曲折离奇"了,但是鲁迅的名字恐怕也早就为我们所遗忘了.所谓文艺片, 触动的不是人的感官,而是人的思想.
先回忆一下故事的大致情节:
高田先生得知儿子身患绝症,想在儿子弥留之际化解曾经的积怨和纠葛,为了实现儿子曾经的许诺和愿望——要拍身在云南的李加民演的面具戏《千里走单骑》——从日本来到中国云南。到云南之后,发现李加民因涉嫌犯罪已被捕入狱,几经周折,在监狱中见到李加民,李加民得知高田来意,在拍摄当时突然泣不成声无法演出,因为他想见他的私生子。高田为了完成拍摄的心愿,同邱林(当地翻译)寻找其子。找到后儿子却不愿意见李加民,高田就把途中拍的小孩照片放给李加民以慰其心,这时高田的儿子已经去世...高田也再无心拍摄。但是在李加民的强烈要求下,他还是看并且拍下了这部在监狱演的《千里走单骑》
感动之余,我想大家看完这部片子都会有些疑问:
问题一:高田之子为什么要研究面具戏,并要拍下它?
问题二:导演为什么安排李加民在监狱演出,难道只是为了剧情曲折的需要么?
问题三:高田带李加民的孩子走的时候为什么一再的强调问问孩子的意思呢?
问题四:高田去找孩子的时候,村里的老人为什么要邱林翻译他们的意思给高田呢?让去不让去就两种可能么,为什么明明让去,还要给高田解释他们的说法呢?
问题五:为什么会安排高田和孩子独处的那一夜?第二天,孩子送高田那一段又没什么被导演安排得那么隆重?
问题六:为什么不等他拍完导演就安排高田健一离世?除了悲剧性效果之外它还在传达什么?
问题七:片名为什么叫<千里走单骑>?
我来试着回答一下这几个问题:
回答一:影片对这个问题在最后作了交代,在高田健一写给他父亲高田的信中:他说他之所以喜欢研究面具戏,因为他发现在每一个冠冕堂皇面具下面其实都隐藏着一颗脆弱的心。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面具"是高田先生和他儿子之间的一道屏障, 为父的尊严抑或是社会的发展造就的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让父子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回答二:李加民与其儿子之间也是存在"面具"的,大家想想,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私生子,社会舆论给了他和他坐牢的父亲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鸿沟"?
回答三:高田的做法与那些老人"大人说什么,孩子就应该怎么做"的说法形成鲜明对比, 这也为高田后来与孩子能够沟通埋下了伏笔.
回答四:大部分人都会对这一段的"荒唐"付之一笑, 村里人要个"说法",而蹩脚的邱林却翻译不出高田想带孩子去见见父亲的这个简单的"说法", 高田和村民们之间就这么一个小小"说法", 由于语言障碍得不到沟通, 就闹出一段这样的剧情. 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经常由于这些个简简单单的"说法"而让我们无所适从呢?
回答五:两个语言不通地人, 被独自安排在没有外人的深山中, 他们如何沟通? 想着也不可思议, 可是他们却在一夜间似乎成了朋友. 原因就是, 在远离我们所处的社会, 连厕所都是露天的大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面具"早就不复存在, 因为人内心共同的对美的向往, 那一声声由小孩的哨子和山谷共同发出来的美丽的声音, 让两个人一夜之间成了朋友. 也正是这一声声美妙的由两个人内心发出的声音, 让他们得救.这也暗示, 褪去面具, 用我们的内心发出的声音与人交流, 我们才能"获救".
至于孩子送高田先生那一段, 实际上是整个剧情的一个高潮, 一个不为人尊重理解甚至是没有亲人的孩子, 对一个愿意摘下面具与之交心的人, 要比那些戴着面具的亲人还亲的, 所以不要责骂导演的那一段是哗众取宠, 你骂是因为你没看懂.
回答六:以这样一个悲剧结尾, 一是为了从高田健一写给父亲的那一封遗书点醒各位看官, 二是对于悲剧, 人们会习惯从悲剧中寻找一些原因, 让人们的思维更加集中在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人与人之间应该学会沟通.
回答七: "千里走单骑"的人是孤独的, 高田先生来到中国, 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是孤独的, 从带着与儿子的隔阂到慢慢醒悟的过程中,思想上他也是孤独的, 这很切题.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由于戴着面具,得不到理解,我们也是孤独得,我们不也是"千里走单骑"吗?影片想告诉我们的是,我们终究会明白我们的孤独是怎么造成的, 寄望于我们早些明白这个道理, 让我们因此付出的不是太多.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也明白了,这部片子其实是要告诉我们,在这个物质异常丰富内心却无比空洞的世界里生活的人,只有除去我们的面具,用我们共同真诚的美丽的心灵沟通,我们才能维系与亲人,与朋友的那一份珍贵的亲情与友情......才能够告别空虚啊!
[ 本帖最后由 alexspider 于 2006-5-14 22:0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