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1

《卡波特》:谁比谁更可悲

[复制链接]

107

主题

208

回帖

421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21
发表于 2006-4-30 11: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人都是可悲的童年
无论是派瑞还是卡波特,他们的童年都是悲惨的。

派瑞是个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儿,有着侏儒的短腿、举重运动员的手臂、和眉清目秀的面孔。派瑞的命很苦,从小父母离异,母亲带着四个孩子移居加州。由于疏于照顾,孩子们吃尽苦头,派瑞最小,大哥二姐长大后都自杀了,只有三姐独善其身,但对派瑞感情极为淡漠。派瑞热爱文学艺术,有惊人的绘画天赋,走哪儿都带着一大箱书。与父亲同住的几年里,派瑞特别渴望上学接受教育,可是大老粗父亲总是阻止派瑞学习,还送派瑞去当水手、参军。派瑞童年在天主教学校里被修女毒打过,少年当水手长大当兵期间屡被轮奸,后来还出车祸撞瘸了腿。这一切使派瑞养成了极度敏感、极度自尊的性格。

而卡波特呢,他的童年也很不完美。他出生于1924年的新奥尔良,17岁的母亲年幼无知,所以卡波特刚生下来就被寄养在阿拉巴马州的亲戚家,直到9岁的时候才被改嫁到纽约的母亲及有钱的继父正式收养。异样的遭遇使卡波特敏感、反叛而早熟,他从小就立志写作,高中毕业后,他决定不上大学,而是去著名的文学刊物《纽约客》杂志做小工。慢慢地,他开始在杂志上发表作品,短篇小说“米里亚姆”(Miriam)得了欧•亨利奖,也为他赢得了出版商的注意,随后他出版了几本较有反响的小说集。

正如片中卡波特自己说的,“就像派瑞和我生长于同一个家...有一天他站起来,从后门走了出去... 而我走的却是前门”,由于命运的安排,以及周围人物的不同影响,派瑞和卡波特虽然出生的童年都是不幸的,但派瑞却进了牢房,认识了迪克。而且由于社会老是瞧不起他,他表面上很自信,想做好事,但内心里是极度自卑的,就像她姐姐说的那样:“别被我弟唬住了,他会把敏感的一面给你看,你会相信他很温柔而且容易受伤...但他能在转眼间就把你杀掉,我绝对相信”正是这样的个性心理,派瑞在和迪克进行抢劫时,本来是想做好事不杀人的,结果由于克拉特的眼神激起了派瑞极度自卑的心理底线,派瑞得了“暂时性精神病”而杀了克拉特全家。派瑞造成今天杀人的后果,与他的童年及后天的成长历程有很大的因果关系,而卡波特由于后天的成长历程比较幸运,所以会比较成功,但由于相同的童年经历,使得卡波特与派瑞在长期接触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甚至卡波特都觉得自己爱上了派瑞。

事业上的成功与心理底线的折磨
卡波特最初想与派瑞接触,其动机应该是不纯的,说白了,就是利用这次探测杀人犯心理的机会,来写自己的书《冷血》,以此成名。刚开始,卡波特给派瑞和迪克找律师,想办法拖延行刑时间,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写书,为了成熟卡波特的事业巅峰之作《冷血》。无论,卡波特在这点上是成功了。

但与此同时,卡波特由于童年的阴影与派瑞极其相似,唤起卡波特心里对派瑞的同情。也正是这种同情,打动了派瑞,派瑞把自己的童年及成长经历以及犯罪过程的事实,都和盘说给了卡波特,卡波特才有的素材写出创世名著《冷血》。但写书的事实是不能让派瑞知道的,而卡波特也应承了不把这些公布于世。

然而,上述这两件事一经碰撞,卡波特的内心是承受不住的。一边是事业的激励与不能让当事人知道的冲突,一边是利用与同情的心理捕斗,卡波特接近崩溃。所以卡波特卑鄙了一把,把律师撤走了,并祈求上天快点行刑。直到这里,卡波特的内心是如此的矛盾,本来自己的童年与派瑞是极其的相似,而现在自己的所作所为,与派瑞杀掉克拉特一家的犯罪行为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都是可悲的结局
派瑞的结局就不说了,当然在影片中是处以绞刑。在此片中不是详细描述派瑞的故事或是写《冷血》这本书的故事,此片的目的是描写卡波特是如何造就事业上的巅峰,又是如何从巅峰一直跌落至谷底。电影没有太多地揭示书的内容,只是展示了卡波特如何热衷名利,如何敏锐地捕捉住了堪萨斯这个事件的独特之处,如何同情派瑞,如何给予派瑞渴望的友谊,如何利用派瑞的好感套取写作材料,如何为了拖延时间争取访问材料而花钱帮派瑞和迪克请律师上诉,如何为了争取眼球而给书起名叫《冷血》。 像派瑞在书里一样,卡波特在电影里也经历了一个致命的转折点。 当卡波特得到了所有材料(派瑞的日记,三姐、父亲和杰写给派瑞的信),派瑞交待了事发当晚的一切细节之后,卡波特的书已是大局已定。此时正当卡波特的爱人和好友的著作纷纷出版,好友妮欧哈波李小姐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还被搬上荧幕,饱受赞誉。妒火中烧的卡波特发现此刻他需要尽快给派瑞凄凉的一生画上一个悲惨的句号,好出版这本写了6年的书。于是卡波特断然抽身,停止了支付派瑞和迪克的律师费,拒接派瑞的电话,拒绝派瑞探监的请求,日夜期盼法官驳回二人的上诉,早日行刑。很快他的愿望就实现了。派瑞和迪克死了,《冷血》大获成功,也迅速被改编成电影。 而卡波特却像加缪《堕落》中的大律师一样,因无法面对自己的灵魂而精神崩溃了。他再也没有写成过一本书,终日酗酒打发余生。

《冷血》一书中,卡波特本人采用了“非虚构小说”的新型体裁,对罪犯的描述超越了大众道德的范畴,将他们也描写成有血有肉、有着不幸遭遇的人物,因为他对他们倾注了太多的感情色彩,而备受当时舆论的争议。这段经历也最终葬送了卡波特本可以更加辉煌的作家生涯。《冷血》之后的卡波特开始沉醉于声名娱乐:举办盛大的化妆舞会,在电视上频频露脸,不停地透露自己下一步写作计划,却没有东西出来,并且公开承认酗酒吸毒的嗜好。卡波特构想自己的另一部巨著是刻划上流社会的荒淫生活,但一篇暴露名人隐私的短篇不仅让文评家失望,也使他从此被纽约名流圈除名。此后,再也写不出高质量的作品,卡波特的生活开始迅速下滑。1984年,离他的六十岁生日仅有一个月,卡波特因酗酒过度而身亡。临终前,他拒绝去医院,他宁愿平静死去。

由此偶们可以看出,派瑞的命运固然可悲,但卡波特的命运也强不到那去,特别是后半生心理的折磨。本来卡波特也可以拥有辉煌的结局的,但由于堪萨斯事件对他的心灵打击,也把卡波特美好的前程彻底地毁掉了。片中,似乎是展现的派瑞的可悲,但从另外地角度也展现了卡波特的可悲。难道,一个人如果有可悲的童年,那么他的人生结局也注定可悲吗?

总体评价
这是一个典型好莱坞式的剧情:一个惊天血案、一个执着的调查者、一个有头脑的罪犯、一段道德之外的纽带、一个宿命的归宿。霍夫曼倾尽他阴冷不张扬的表演,将卡波特演得入木三分。因此,《卡波特》此片因“肥仔小生”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的出色表演,一举获得了2006年美国电影评论人协会奖中的最佳影片奖和最佳男演员奖。另外还有63 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以及含金量最高的第78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由此可见主演霍夫曼对角色的投入和把握的水准。主演霍夫曼本人在演此片时,曾经也对卡波特的所思所想产生一些疑虑,但是他尽量告诫自己,影片的主旨不是为了洗刷杀手的罪行,而是为了体现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因为沉溺太深而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游走的痛苦经历。霍夫曼自己也承认,当他第一次看《卡波特》剧本时,汗毛直竖,但是,卡波特命运的悲剧和宿命最终战胜了他对角色本身的疑虑。拍摄过程中,霍夫曼完全沉浸在角色中,甚至足不出户,他说:“电影是一项非常耗费体力而且需要全情投入的工作,如果跑到一半时突然乱了节奏,非得重新起跑来找到感觉。拍完电影后,我马上回家,马上忘掉卡波特。”

霍夫曼可以忘掉卡波特,而观众您呢?在被霍夫曼带上了这列停不下来的、开往未知命运的列车后,除了背脊发凉,还连带把这个长着圆圆脸的霍夫曼,一起印在了脑中。杀人犯派瑞的命运固然可悲,而卡波特的命运则更可悲。当然,希望观众受到影片惊憾的同时,把握自己的命运,不要让它如此的可惨起来。

推荐指数:★★★★。受不了娘娘腔的勿看。

影片资料:

◎译  名 卡波特
◎片  名 Capote
◎年  代 2005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传记
◎语  言 英语
◎IMDB评分 7.9/10 (8,015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379725
◎片  长 114 Min
◎导  演 贝内特•米勒 Bennett Miller
◎主  演 Philip Seymour Hoffman .... Truman Capote
      Catherine Keener .... Harper Lee
      Clifton Collins Jr. .... Perry Smith
      Chris Cooper .... Alvin Dewey
      Bruce Greenwood .... Jack Dunphy
      Bob Balaban .... William Shawn
      Amy Ryan .... Marie Dewey
      Mark Pellegrino .... Richard Hickock
      Allie Mickelson .... Laura Kinney
      Marshall Bell .... Warden Marshall Krutch
      Araby Lockhart .... Dorothy Sanderson
      Robert Huculak .... New York Reporter
      R.D. Reid .... Roy Church
      Rob McLaughlin .... Harold Nye
      Harry Nelken .... Sheriff Walter Sanderson
◎简  介 
剧情:
  1959年11月15日,美国堪萨斯州的一座小镇里发生了一起血案,一个四口之家被残忍杀害。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举国上下都在关注这起血案的侦破。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受《纽约客》杂志之托,到堪萨斯写报道整个案件的纪实文章。就这样,卡波特与助手哈泊开始了他们细心的调查,意图从当地人身上找出藏在这起谋杀案背后的故事。很快,卡波特被他所调查出来的真相惊出一身冷汗,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与杀人犯之一佩里•史密斯建立了深刻的友谊。
  从第一次看到史密斯开始,卡波特就敏感地察觉到面前的这个人有不简单的故事。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看见佩里•史密斯,就象卡波特对他长年的助手兼好友哈珀•李所承认的那样:他和史密斯是在同一个房子里长大的孩子,只不过他有机会从前门出去,而年轻的史密斯却只能选择后门,然而一直沉堕到底。在面对杀人犯史密斯的时候,卡波特流露出他最真实的人生背面:曾经面临过的被遗弃、被嫌恶的内心的恐慌,儿时经历所造成的孤独和脆弱可能导致的万劫不复。他在与史密斯交谈的过程中,清楚的意识到从来没有得到过他人关爱的对方在变成冷血的杀人者之前,很早就被社会遗弃。这一点,让他对史密斯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卡波特是异常矛盾的。他既渴望把史密斯的人生写成一本成功的小说,同时又由于史密斯和他相似的童年经历而生出对后者的同情。史密斯因为得知书名被取为《冷血》而感觉受到了卡波特的背叛,而卡波特尽管用安慰的话来说服他继续帮助自己写完书,却最终拒绝为史密斯再次上诉以取消绞刑。
  随着卡波特的书接近完成,行刑的日子越来越近,卡波特才意识到,所经历的这一切将永远改变自己,走上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转自  fitbbs  ccjjy2k

9

主题

753

回帖

100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04
发表于 2006-5-2 18: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Philip Seymour Hoffman这个演员以前一直都没有特别留意他,我记得第一次看到他是在《龙卷风》里,没想到10年之后成了奥斯卡影帝,世事难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浩社区

GMT+8, 2025-9-24 23:41 , Processed in 0.0832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