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13 21: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咖啡思想
喝咖啡绝对是一个小资和自认为自己是小资的阶层们不可替代的行为,这有点就象搞艺术的人和自认为自己是搞艺术的人普遍都留着长长的头发是一个道理。
我不知道中国人喝咖啡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我知道,象这样西方典型化的生活方式流传到中国的时间一定不会太长,对于咖啡,我查阅了一下字条:一种产于热带地区的经济作物,味浓,刺激,富含咖啡因.
其实,对于我这样的人而言,总会直觉的认为,咖啡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同样它也是西方上层社会和文人阶层的物质与精神代言,我记得在广告业中,同行们津津乐道的左岸咖啡的经典文案至今依然流传,“我喜欢雨天/雨天没有人/整个巴黎都是我的/这是五月的下雨天/我在左岸咖啡馆”,这样唯美的文字,似乎也只有在咖啡中才能绽放他的魅力,于是,在这样的时候,咖啡就不仅仅只是咖啡,咖啡就成了思想,成了诗歌,成了好听的旋律,成了活脱脱的水彩画。
也正是这样的时候,当咖啡成为西方哲学家必然的一种思考辅助物的时候,不难发现,咖啡对于西方哲学,正如发酵白酒之如中国文化,也只有在咖啡里,才沉淀出了雨果、沉淀出了波伏娃、沉淀出了加缪这样的大师,沉淀出了影响整整几个世纪的西方文化和哲学。
当然,我不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浸淫而长大的,对于咖啡而言,只能说是见识浅陋,以至让我无法知道现在的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甚至美国人热衷喝什么样和什么类型的咖啡,再或者,对我而言,巴西的咖啡与爱尔兰的咖啡是没有区别的,即使知道卡布基诺实在是源自痞子蔡的那本《第一次亲密接触》,至于是铁血咖啡还是罗兰咖啡,这就知道的更少了。
不过,话说回来,好东西总是可以流传的,今天的中国范围内,咖啡馆也同样愈来愈丰富,从意大利风情到法国文化,从巴西的原汁原味到西班牙火热的浪漫,这不得不得益于经济传播的动力。
我曾经在贵阳出差了近3个月的时间,忙完了一天工作,总喜欢去一家咖啡馆,去的原因是喜欢他的名字——缘分的天空。其实,这名字也没什么希奇的,只是很符合当时出差在外的心态,我到那里,总喜欢喝一种不经过调治,不加糖,也不加奶的苦咖啡,慢慢的喝,慢慢的品,一边用勺子掘动深褐色的汁液,让浓郁的咖啡香弥漫整个房间,一边悠闲的在黄昏的余光里看夸西莫多,或者是罗兰.巴特,这样的生活让我有些飘飘然,好象自己就是一个小资。
在广州咖啡馆不少,有氛围的也很多,其中著名的象名典,象浮水印,再比如绿因阁,但我老不喜欢其中人声嘈杂的环境,都只有在非去不去的时候,偶尔光顾,后来终于有一天,在天河北的一个小区内,发现了一家小小的地方,就叫四个字“咖啡思想”,古色古香,一看就是中国的咖啡味道,虽然咖啡并不怎么样,但毕竟是一个安静的环境,所以后来经常去那里读书。等到有天从河南出差回来,再跑过的时候,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门面已经转让了,成了一家洗衣店,自己对自己笑笑,自己本来就不是冲着咖啡来的,也就算了,总算那回带来准备读的书是老子的道德经,回头一想,读这样的书恐怕找个道观或者庙宇更加适合,可是,在广州又去哪里找这样的地方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