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1

《投名状》:金戈铁马兄弟情

[复制链接]

77

主题

1019

回帖

1474

积分

金牌会员

斗牛士

积分
1474
发表于 2008-2-2 09: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个导演都有一个武侠梦。”十年前,当李安手捧小金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他竟然在不经意间为沉寂多年的武侠片吹响了复兴的号角。或许是对这个愈发阴柔的社会的不满,或许是对二十年前的本色英雄们的怀念,从《卧虎藏龙》到《黄金甲》,越来越多横槊赋诗的壮士、仗剑除奸的侠客纷纷从遗失的记忆里被唤醒出来,并再次登上了这曾风光无限却闲置已久的舞台。
      追随着李安、张艺谋们的脚步,陈可辛终于也按耐不住,从《金枝玉叶》的爱情童话中走了出来,从《如果·爱》的歌舞升平里走了出来,带着他一个男人与生俱来的万丈豪情和史诗气质,加入进了大片导演的队列中。
      当十一岁的他遭遇上张彻的《刺马》,这个故事就成了他心头萦回不去的梦呓。他卧薪三年为其改头换面,终于也能在历史的舞台上打下自己的烙印。

      我并无意比较两个版本的差别。相去三十多年的峥嵘岁月,昔日一头青丝、英俊不凡的三位邵氏武生早已被如水的时光洗礼的两鬓斑白、尽显老态。而早年开一代风气之先的“百万大导”也已在数年前被肺癌夺去生命,只留下一部部耳熟能详的影片为人们所镌刻在心。陈可辛此次蓄意已久的翻拍,不仅将“张纹祥刺马”的故事再次发扬光大,更是将前辈的精神融入其中——一种张彻所特有的写实主义的浪漫,终于能够将误入歧途多年的中国大片引回到正道上来。在这里,不再有金光灿灿的如鳞盔甲,只有满身尘灰的血染战衣;也不再有身影矫捷的飞檐走壁,只有杀声震天的剑拔弩张;不再有婀娜多姿的燕歌赵舞,只有气壮山河的铁马金戈……陈可辛把原本一个背信弃义兄弟相残的故事借助漫天硝烟拔高到历史史诗的高度,实在不可谓不成功,不可谓不高明。

      村头,当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双膝跪地焚香起誓,昔日桃园结义的情景复现眼前。无疑,赵二虎和姜午阳都具备了关张的忠诚,不惜用生命坚守着同生共死的誓言;但庞青云却不是刘备,倒更像是一个宋江,带着一百单八个兄弟服从了招安,从此一去不返。“一将功成万骨枯。”经过五年的征战,兄弟们的累累尸骨终于为他换来了顶戴金翎和金殿宝座,同时也让他反面英雄的轮廓愈发清晰。其实,从结义以后姜午阳说出“他不相信投名状”的那一刻开始,武侠电影中的经典结构就已经清晰可辨——一边是义薄云天、侠骨柔情的鲁莽汉子,有着朴素的正义感和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忠诚;另一边是老谋深算、深藏不露的卑鄙小人,阴险毒辣的野心使他不惜踩着兄弟的尸骨向上攀登。虽然苏州屠城时眼里也曾闪过一丝犹豫,虽然谋害兄弟时也曾为其摆酒践行,但李连杰所饰演的庞青云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负上背信弃义的恶名,因为导演知道,这个故事观众早已知道了结局。陈可辛这次没有像以往的香港影人一样随意的串改历史以求推陈出新,而是用政治的无情来消解观众心中的戾气。却正是这样的一种消解,正是这屋檐上突兀生出的一把冷枪,使《刺马》里为女人弑戮手足的兄弟相残变成了《投名状》里人在庙堂身不由己的无奈悲情。原本的英雄气短和儿女情长,被历史的时空无限放大,不仅点染了淹没在岁月石墓里的追忆,更加强化了现实叙事的无穷张力。影片所要诉说的不再是一个杀弟夺妻的戏子演义,而是演变成“个人是历史的人质”的悲剧结局。即使他逃过投名状的惩罚也仍然会走向毁灭,因为那是他命里注定的死胡同。所以当电影的最后,官居显位又身负重伤的庞青云示意手下退去,定要独自迎上姜午阳愤怒的刺刀,那一刻,影片再度采用了某种经典的叙事策略:从历史的毁灭中赎救并赦免个人。

      如果说张彻的武侠世界是一个缺失了女性温柔的男性化世界,那么陈可辛的武侠梦无疑比他的先辈走的更远、更纯粹。徐静蕾所饰演的女性角色在这里表现的更为轻描淡写。如果《刺马》里尚有马新贻在爱情和友情间左右为难的内心挣扎,那么《投名状》里就只剩下庞青云掩面痛哭的一声悲泣。《投名状》里的爱情并不像狄龙和井莉表现的那般执着与无奈,只是一个所谓的“扬州瘦马”对钟鸣鼎食、玉液琼浆过分的向往与迷恋,只是一个从死人堆里偷生的行尸走肉在黄泉路上感受到的一点点温存。当陈可辛决定用传统历史上惯用的男性中心主义的书写方式来描述这段历史的时候,这种被质疑的爱情就成了影片固定的基调。只是姜午阳不知道,他们的手足相残根本就与这个女人无关。他固执的守着“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的誓言,向一个无辜的女子举起屠刀,生命就这般如秋叶凋零。在男性书写的历史中,女人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祭台上的牺牲品,一面男性情谊的参照镜像。
      姜午阳的单纯是建立在对大哥崇拜、对友情忠诚的基础之上的,他也无意中成了庞青云与赵二虎之间的纽带。在二人发生分歧时他始终站在大哥的身后,如舒城大捷后举刀挥向作奸犯科的兄弟,苏州屠城时义正严词的称“大哥是对的”和“我不后悔”。但到最后,当他在岸边目睹了秦淮河上的偷欢,当他意识到投名状结下的生死情谊即将被贪欲吞噬被妒火焚毁,他又毫不犹豫地举起手中的刀刺向崇敬的兄嫂,并随后自戕而亡。他跪在庞青云的尸体前高呼“刺庞者姜午阳是也”,那一秒,使我们记住了当年同生共死的铮铮誓言而淡忘了其背后上帝视角般的政治冷枪。

      倒下的庞青云脸上的表情是复杂的。他的身前是投名状上的不悔誓言,身后是金光灿灿的巡抚宝座。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的他选择了宁可为世人唾弃也要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对于兄弟,他不仅传道授业而且生杀予夺。也许从某些层面上来说这样的牺牲确实是迫不得已的一种“值得”——太和殿前的恳求,为江苏百姓免除了三年的赋税,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并不只是一个利欲熏心的野心家,而是有着治国安邦的理想抱负。当他从一个败军之将,成了平定太平天国的第一功臣,成为一个受万人敬仰、推崇膜拜的“唯物主义半神”,那一刻,他也许以为自己能够从一个乱世枭雄蜕变成治世能臣。可惜政治的残酷从来就不是他想像中的那般理想。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导演对野心和爱情的反讽,以及对这一迷梦的饱含辛酸的流连。他倒了下去,从此迷途的胜利者不再漂泊。

      赵二虎说:“天大地大,没有兄弟的情大”。与庞青云的理智相比,他无疑是个鲁莽的性情中人。一个山贼,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政治的无情,只知道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夺来的东西要分均。他当然不会理解庞青云的远大抱负,却仍然毫不犹豫的追随着兄弟。因为一句“打南京,我需要你”,他心甘情愿的成为兄弟实现野心而豪赌下的一枚棋子。他相信了投名状这个空洞的口号,甘愿与其死生与共。他无疑是兄弟三人中最无辜的一个,因为他的妇人之仁,也因为他的江湖义气。

      苏州城里郭晓冬饰演的黄将军虽然戏份不多却异常出彩。那个历史上贪生怕死的忠王原型成了披着长发、抚着书简、听着评弹的文人墨客。然而宝剑出鞘后瞬间提升的腾腾杀气,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英雄形象,只可惜生不逢时。陈可辛的电影里从来都没有坏人,即使是两军对垒的战场。他对城外亡妻坟冢的思念与慷慨赴死、心系苍生的决心,不仅再一次映证了文明在野蛮面前的苍白无力,也为这场尸横遍野的战争多少增添了一点悲天悯人的情怀。


      

      最后,什么是投名状?是千百年来穷苦人对“苟富贵,物相忘”的美好幻想,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投名状”是一种不合理的契约关系,将不同阶层的三个人的命运拴在一起。它对庞青云是不公平的,对赵二虎和姜午阳也同样的不公平。但从他们歃血为盟的那一刻起,他们便不得不携手踏上战场——显性的战场(真实的战场)与隐性的战场(政治的战场)——因为人类求生的本能。战场是一个物恋化的历史空间,是一个嚣声震天而又异样沉寂、痛楚的世界。陈可辛在电影中对战场上的兄弟情谊做了一个反讽式的呈现,让我们虽不情愿却又不得不甘心的承认人性的自私。
来高兴了

9

主题

694

回帖

93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932
发表于 2008-2-15 15: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演绎是很到位的但是我不是很喜欢李连杰这个角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浩社区

GMT+8, 2025-9-20 11:16 , Processed in 0.09373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