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6|回复: 3

如此野草

[复制链接]

642

主题

7168

回帖

8521

积分

网站编辑

积分
8521
发表于 2007-5-15 11: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我相信一般知道唐诗的人,都知道它的前4句,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其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如下: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以前,我一直以为这是歌颂野草,也兼送别的诗作.很多古诗赏鉴也是这么说的.然而,今天闲翻唐诗三百首(注释一下,是喻守真编著的繁体版),却发现他完全是另一种解释,他是这么解释的:
  作意: 此诗虽是咏物诗,意在讽刺小人,又可作寓言诗看.
  作法: 凡是含有讽刺的诗,切不可露筋露骨,使人一望而知.总要意在言外,使人自去领悟,才有回味.本诗以草比喻小人,"原上"比君侧,"枯荣"比去一小人来一小人,"火烧"比斥除不能尽,"春风"比乘时有崛起,"侵道"比倾轧君子,"接城"比欺凌君上,"别情"比小人殷勤处最易动人.再就文字讲,颌联是流水对,非常自然.颈联中"远芳""晴翠",字都凝练,都是代表草字,与此可悟诗中运用借代词的方法.
  以上的说法,确实也可以成立.由此可见,很多经典的,自以为很明了的东西,仔细一琢磨,也会别有洞天.我其实也不太相信作者的原意是如此,因为很难相信一个16岁的少年会写得如此老辣.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这么"读"的.
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

642

主题

7168

回帖

8521

积分

网站编辑

积分
8521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1: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不误导视听,下面再附一个"正版"的解释:

  周啸天解释的,摘自中华古诗文:

  本诗又题《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3万

回帖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4915
发表于 2007-5-15 11: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草
︻︼─一 ▄︻┻┳═一 ▄︻┳一 ▄︻┻═┳一 ▄︻┳-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6

回帖

70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01
发表于 2007-5-15 11: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这个没有研究;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浩社区

GMT+8, 2025-9-22 05:15 , Processed in 0.0886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