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1

恐怖片:以形式之名

[复制链接]

259

主题

1091

回帖

1773

积分

荣誉版主

积分
1773
发表于 2007-3-23 14: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文/火神纪

  犹有花枝俏。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题记。断章《卜算子》。

  恐怖片一直游离在主流电影之外;然,也依附在主流电影里。不为什么,因为喜欢恐怖片的人并不少。有市场自然就有价值,有价值自然就不会被摒弃在角落里。
  作为主流电影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所包罗的东西自然枝末繁多,可是纵观大部分的恐怖片,按类型来分的话,不外乎数种。在类型与类型之间也会出现一些交集,出色的恐怖片甚至会横跨在几个类型之上而成为综合型的恐怖电影。

  比如最近挺风火的《汉江怪物》,随便上一个电影论坛或者网站,随处可见的是《汉江怪物》的影评,为什么那么多的人看了这部电影而且替这部电影撰写呢,因为这部电影在视听效果上也许并非最强的,然而这部电影却横跨了血腥暴力、科幻怪物、惊悚悬疑等几个类型。因为横跨度比较大,所以顾及了更多人的口味而因此比较成功。
  而且这部电影更有着比较深层的社会意义: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很严重的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协调人类工业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间的平衡,这部电影用一种魔幻式的荒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环境不被污染,这部电影里所讲叙的悲情故事也许并不会发生;可是如果依旧如此不停地泛滥着人类自私的自我欲望的话,发生这样的悲剧并不无可能。

  游弋在恐怖王国里的《汉江怪物》只是千钟恐怖片里之一粟。划分恐怖片的类型只能选择它从属中相对比例较重的一个类型,这部电影更偏重于科幻怪物系的惊悚。
  恐怖片一直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不停地警醒世人某些浅显却沉重的道理。如果仅仅只是从恐怖片的惊悚效果去要求的话,也许,对于恐怖片的解读也许就过于肤浅了。很多道理在其中,只是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反思罢了。
  本文将用分类归档的方式来解读恐怖片中几种最常见的恐怖模式。

1.科幻怪物

  既然说到了《汉江怪物》,那就从这种类型中的这部电影开始吧。这个类型的电影几乎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所有的恐怖事件的起因几乎都是一些怪异的不明物种或者未知的阴暗力量所造成的。
  这部电影制作的特效小组可以说结合了全世界的特效精英。有参与过《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美国The Orphanage公司来监督总体特效效果,还有制作过《指环王》系列和《金刚》特效工作的新西兰Weta Workshop工作室,获得过奥斯卡奖的澳大利亚John Cox’s Creature Workshop。如此的世界顶尖的一流制作团队加盟,做不出效果来也难。讲叙的故事是一个平常人家如何对抗不明物种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某个实验室对于废弃的化学物品处理不当直接倒入汉江之后引发的物种变异,怪物四下吃人并抓走了朴江斗的女儿贤瑞,于是,这个家庭开始了漫长而无助的拯救行动。如何自救以及如何救助悲悯的世人成了这部电影的大主题,战胜懦弱以及强权,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情感在危难之际开始了一场最艰辛的考验。
  这个类型的恐怖片里,比较出色大概可以分为东方式的鬼怪和西方式的变异物种,包括欧美电影里的各种造型的不明物种和变异物种。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成功,也许,更因为这部电影同时也吸取了该类型电影的长处,用西方的特效做出来的怪物,再用韩国人特有的细腻镜头进行描绘,使得这部电影在日渐无味的恐怖电影里占有一个难得的席位。

  说到这个类型也许不能不说出色《Alien》系列的那四部电影。当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向地球外拓展的愿望也许就越来越强烈了。有人怀着强烈而美好的愿望,自然也有的人对地球外的世界充满了恐怖和惊惶。
  这个系列所代表的就是对球外拓展的恐惧。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方式更直接呢,凶残无比而且近乎完美的外星物种,见人就杀而且把人当成是自己的寄母把卵下在人的身上,从人体上吸取养份直到长成幼儿再破茧而出。
  无力逃亡又无力战胜对方,于是似乎只能等着让对方杀死。像蚁穴一样的方式生产,成千上万地繁殖。只要有足够多的母体和足够多的养份。遇到它们的人们想着如何逃脱以及如何杀死它们,然而却依旧有些对于优等物种的科学狂人和大集团唯利是图主义的人们想着如何把它们带回地球以及如何用它们的基因改进自己的战士。
  一场正义和邪恶,人类与未知生物的战争由此拉开了帷幕。这个系列的电影从第一部到第四部的剧情都很连贯,从头到尾一路看下来感觉挺畅快的。在1979年到1997年的好莱坞的银幕上疯狂地上演着是的人类对于地外生物的无限恐惧。
  以造型上的怪异和残暴的镜头制造出让人不寒而慄的效果。习惯了东方式的心理探索和以诡异气氛见长的恐怖电影,看这个系列的电影有种更为直观的效果。没有任何繁琐的花边和铺陈的过渡,一切快速而且直观。喜欢视觉系恐怖片的人们也许不可能会错过这套经典的恐怖电影。

  相对来说比较轻缓的还有02年的《灭鼠大战》和03年的《鼠患》两部好莱坞电影,这两部电影都是以老鼠为变异的对象描绘了一种铺天盖地而来的灾难。《灭鼠大战》是的老鼠多不胜数,更强壮,更硕大而且更凶残,群起而攻之食取新鲜的人体;而《鼠患》中的却是以巨大的变异老鼠带领着一大群小老鼠四处吃人。
  而这两者变异的因由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的科学实验。在科学给我们带来日新月异的方便快捷的时候,更多的被掩埋在这种欣欣向荣下的阴暗的失败也许并不为人们所熟知。而科学实验中最常见的载体,那个生命力、繁殖力和适应力极强而且无所不在的物种,人们最惊惶的,无疑是在某一天夜里突然的反扑。
  而日本电影《地狱小僧》,却是用母亲的爱以及邪术把死去的儿子从地狱里召唤回来,然而,回来的儿子是否还是原来的儿子呢。残暴的儿子最终变成了一个怪物,杀人,喝血以及吞肉。
  整个科幻怪物类型的电影基本上都是以视觉取胜,用客观的镜头展现一种触目惊心的对将来的恐惧或者以前的曾经留下来的种种遗祸,纵然直白,可是在视觉上给予了恐怖电影最直接的官能感知,而且大多体现了一种沉重的忧患意识。在恐怖电影里应该算是最积极的一个类型。

2.血腥暴力

  在视觉系的恐怖片里,除了刚刚说的科幻怪物类型的电影,也许,还要说到的就是这个类型了,血腥暴力。相对来说,血腥暴力型的恐怖片也许就不显得那么积极了,可是,以视觉取胜的电影中,血腥暴力的恐怖片往往调动了大量的色系以及残酷恶劣的视觉感观能力而使得这个类型的电影在恐怖片里显得颇为突出。
  很多的暴力片总会被当人们成了恐怖片看,其实这是个误区。纯粹的暴力看起来也许也是惨不忍睹,可是并不都是恐怖片。在这个类型里的电影必须是把制造恐怖当成是电影的主要表达结果而把暴力当成是表达方式,反而行之,只能算是暴力电影了。

  最出色的也许就是三池崇史的《切肤之爱》。那一次的观影经验几乎颠覆了我曾经以往所看的所有恐怖片的总和,气氛的营造以及前后的反差几乎把让这部电影凌驾于血腥暴力和心理悬念之上。电影开始得很轻缓,像是一部剧情电影一样姗姗道来的是一个看似爱情故事的表象框架。然而电影在后半部却突然急转直下,变成了一部纯粹的恐怖片,带着三池崇史那特有的残酷血腥味的恐怖片。女主角亚美莎,一个长得并不出色却很清爽的女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纯的少女以及她曾经有过的不甚的过去给这部电影抹上了一层淡漠的血色。她的爱显得疯狂而且霸道,永久地占有欲望在她的身上熊熊地燃烧着。她受过的所有苦难,让背叛她的男人全部惨死。最具冲击力的是三池崇史对镜头的把握以及最后亚美莎对男主角青山的折磨。直描的镜头几乎从头到尾地把整个过程呈现在电影里,锯断的脚,用针刺过眼球等等的花式全部登场。
  气氛营造的诡异多变,而残酷和血腥泛滥上了整个屏幕。鬼魂;乱伦;肢解;仇杀;囚禁的残废;性虐;断了的脚跟;甚至是下身安着已经腐化了的脚走路的老人;惨叫;小女孩怯生生的表情;烧红了的铁器在肌肉上转头发出的那种滋滋滋的声音;肌肉上冒着的青烟……这是非常的甚至是过份的折磨。然而这部电影却也引发了一个沉重的反思,就是男女之间对于爱情的忠诚以及在爱里的疯狂。如果亚美莎不是曾经受过那么沉重的折磨以及被背叛的话,也许所有的一切都将不会发生了。
  血腥、残暴,仅仅只是对爱以及美好的一切失望了之后。

  而在视觉上更直观的还有《德州电影锯狂人》和《电锯惊魂》系列十来部电影。非常直观地用呼啸的电锯疯狂地锯掉的手臂小腿四下飞舞,弥漫的鲜血味道和鲜红色的叠加让电锯成了血腥暴力系恐怖影迷心里最无奈的迷恋。
  泰国电影《邪降》系列也显得非常出色,加重了血腥味的调剂,而用充满神秘色彩和地方特色的降头术来调配整部电影。极其残暴的炙烤、剖皮、刺目等和极其恶毒的诅咒都让这部电影闪烁着一种诡异而可怕的绿光。
  还有韩国朴赞郁的《CUT》。把导演的家搬上了银幕,讲叙了一个著名导演和一个临时演员彼此不同的人生,幸福和不幸,好人与坏人,在这部电影里最终所表达的也许更多的是人性上的争斗和自我的超越。不停地切断的手指以及对人性的最终折磨都给这部电影披上了一层残酷的韵味。

3.心理悬疑

  反观之前所说的两个类型,东方的观众也许更容易接受的是心理悬疑式的恐怖电影。这种电影在日韩恐怖电影里比较常见,而和我们在哲理上和背景文化上的靠近也让我们更容易接受。而且东方人更多的是寻求一种隐涩的官能感知,这给日韩恐怖电影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
  看起来也许相对比较吃力,但是也相对来说比较有嚼头,后劲十足而且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日韩式的心理悬疑电影大多耳闻能详了,比如《阿娘》、《轮回》、《灰姑娘》等,这里就不赘述而说一些港片和恐美电影的佳作吧。

  我一直认为香港的《妄想》应该可以算是当中的佼佼者。这是一部从心理层面去剖析人性以及爱的主题电影,最好的朋友和最爱的男人一起背叛了自己并且两个人相爱直到结婚,作为一个被背叛的人,会是什么样呢。
  电影在这样的假设下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一个女人神经质的精神世界。她会常常回到过去去,也会常常地飘到虚无飘渺的未来,在她的世界里,她是不是自己呢。她会把自己幻想成自己最好的朋友,也会把男友从她虚幻的世界里带出来,生活在自己的妄念里,做着一些连她自己也不知道的事。
  这是典型的心理分裂,人格上分化成两个人,于是两个人在一起生活。

  欧美电影也有不少的佳作,比如《沉默的羔羊》系列,《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从人性最阴暗的起点出发,开始引发的血案以及一些所料不及的事件,最终在心理斗争上占上风的人,也就是最终的胜利者了。
  《沉默的羔羊》里的DR.LECTER总能观察到人在平静表面下波澜暗涌的内心世界,这套电影表现了最强的心理角斗以及揭开层层悬念下的黯淡世界;《七宗罪》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血案以及整个破案的过程到最后探员米尔斯被罪犯的心理攻势打击至崩溃而沦为杀人犯的过程,因为这部电影穿插了很多的古典文学和宗教的说教意义而使这部电影看起来很有底蕴;《搏击俱乐部》讲叙的也许更像是《妄想》式的内容,只是比《妄想》还要更进一层,所有的妄想式的东西都用镜头直接描绘出来让人分不清楚什么是妄念什么是现实,一分为二的人格分裂和一起生活的真实写照,泰勒的疯狂和杰克的疲软形成了很强烈的对比,如果不看到最后也许根本不会明白整个电影所讲述的一切。

  整个类型的恐怖电影基本上比较适合一些理性的人来看,因为这种电影都比较考较的是过程和内涵,循序渐进,看到最后总会有所感悟。注重理性分析以及层次上的铺陈要比其它类型的恐怖电影更好看一些,当然,视听效果上也许相对较弱,可是如果真正对比起来的话,这个类型的恐怖片更容易出佳作。

4.恶灵作祟

  说到恐怖片怎么可能少得了恶灵作祟呢。这也许也是大部分人对于恐怖片最直接的定义了,鬼片。包括了东方的传统鬼片、西方的吸血鬼片、灵异电影等均属于此。恶灵作祟必须有恶灵,而真正的恶灵,也许是人心里最阴暗的欲望。所以,这个类型的电影大多数都是悲剧。只在悲剧,才能把怨恨积蓄,之后才能把怨念变成仇恨。
  爱和仇恨,复仇和逃脱,化解和死去,都是这种类型电影所探讨的主要命题。

  最负盛名的也许就是被传颂N次的《午夜凶铃》和《咒怨》系列。贞子和伽耶子这两个披头散发的日本女鬼绝对可以算得上是全世界中最让人害怕的恶灵霸主,也因为这两个女鬼而让日本成了近年来崛起的东方不败式的鬼片龙头。
  这两个系列的美版引进也许是历年来美国引入电影中恐怖片的先行者了。可是纵观美版总有种搞怪有余而惊悚不足的感觉,少了原版的那种揪心揪肺的压迫感而多了些血腥味。
  港片的《见鬼》系列也算是这个类型电影的优质作品。陈可辛与彭氏兄弟共同制造的电影梦,《见鬼》被称为香港十几年来最吓人的一部影片。而后来的《见鬼10》更融进了拳国的文化背景而更充实了这个系列电影的层次感。
  而欧美电影里的《夜访吸血鬼》把吸血鬼的情感描绘得极为丰富而赋予了这种传说中的不死的非生物一种感性的美感,在《黑夜传说》系列里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吸血鬼、人狼三族间的战胜描绘得阴沉而冷调。《刀锋》系列又描绘了那种领婪无比吸血鬼和一个叫刀锋的变种吸血鬼之战。

  东方的电影大多带有一种忧伤而悲情的味道,到了欧美,更多也许表现在了冷酷的战斗里。恶灵作祟,如改编自游戏的《寂静领》般肃杀,如《夜访吸血鬼》和《惊情四百年》般柔情似水的西式经典其实很少。
  这种恐怖片看起来也许很可怕,可是换一个角度,如果去关注它们的人文背景,却更多的是悲情。恐怖片大多是悲剧电影,也许,也是由此而来的。

5.传说神话

  改编自传说神话的恐怖片其实也不少。或者本身就是用一个传说神话作为电影的叙述线索来描绘情节的恐怖片也可划入这个分类里来。这种类型的电影有一个好处就是利用人们已知的传说故事加以改编再放到银幕上,人们本来对传说的敬畏之心会被利用而且被放大,无形中给这些电影添加了惊悚的味道。
  像香港电影《恐怖热线之大头怪婴》就是全部依附在关于大头怪婴的传说中来推进整个故事的发展的。电影用了大量的手提镜头摇摇晃晃地进行,暗调,摇晃,像在夜地里慢慢地奔走。如果在深夜看这部电影的话,屏幕会像是一个恐怖的大洞一样把我们吸溺进去。整部没有对大头怪婴拍一个镜头,却让这个传说中的婴儿布满在整部电影里。后来去翻阅资料的时候证实了这个传说确实存在,在电台讲大头怪婴也是真有其事,只是和电影里稍有偏差。
  韩国的《女高怪谈》系列也属此类。比如《狐狸阶梯》,用女子高校的一个神话,只要在回宿舍的楼梯上一边走一边数,当人们走到第28阶楼梯,并开始许愿的时候,第29阶楼梯就会出现,之后狐狸大仙就会替你完成你的愿望。如果许的这个愿望是某个已经逝去的人回到自己身边的话,那会是什么样子呢。

  安炳基的《笔仙》用的却是跟我们类同的碟仙之类的传说,召唤阴暗的神仙来告诉我们一些未知的事情。《还我拇指》用的是小孩子们玩的一个游戏来追朔“拇指”这个游戏的由来而引发的可怕事件。
  在这种类型的电影里,大多的传说的真相永远不如传说里那么美好,而是经过很多年来的种种美化而形成了我们所听到的那个样子。而人的好奇心理总会想着去寻找最真实的真相,于是,当所有的惨淡的事实被挖掘出来以后,很多时候总会让人不寒而慄地害怕了。

6.阴秽癖好

  这个类型的恐怖电影也许相对比较少一些,可是当一些我们根本没有办法理解的癖好或者世俗根本容不下的偏好用镜头描绘展现给我们看的时候,那样的情景总会让我们近乎崩溃地害怕。
  人们总会有一些不可告人的阴秽癖好。而把这样的癖好呈现在阴光下的时候,我们根本无力接受。很多的偏癖的嗜好也许我们还能勉为其难地接受,恋物、恋脚、恋兽等等,只要不危及别人的以及在隐秘处的迷恋我们也许也都无力去阻止。然而,电影却能把种种的迷恋变成影像展现在我们眼前。

  最难以接受的也许就是所谓的恋尸癖了。而最恶名昭张的也许就是德国导演Jörg Buttgereit的那两部《困惑的浪漫》了。电影用的基本上都是固定的镜头,描绘了一个在尸体处理公司工作的中年男子和他的女友趁着工作之便而和尸体不停地交媾的可怕行为。铺张在电影里的是横溢的欲望和腐烂的恶臭。在最后他被辞退了而女友却偷了他挚爱的尸体时,他近乎崩溃地迷恋周边的死物,杀死自家的猫和尸体一起洗澡,最后甚至把自己也变成了他钟爱的死物。
  这种近乎直白的描绘除了让人恶心干呕之外,更多的是心底暗流澎湃的惊惶。我们无力解答他们对他们所钟爱物品的原因,而他们所钟爱的一切又是如此阴秽而且散发着恶臭的,更可怕的是,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有这样的人,因为在平时他们看起来跟别人并不两样。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约翰·麦克诺顿的那部《海克尔的故事》里。只是这个故事更疯狂,直接用阴暗的死灵魔法把死人从坟墓里召唤回来,让他们在自己身边跟自己生活,做爱,养育一个几十年也长不大却依旧活力十足的死婴。
  而Caruso的《机动杀人》那个杀手所喜爱的似乎并非是物体也非人,而仅仅只是对扮演人物癖好的迷恋罢了。他会杀死随便哪一个人然后用那个人的身份开始他的生活。
  这种未知的阴秽迷恋的癖好以及对死者的敬畏让这类电影显得极度冷漠沉重而可怕,这种可怕也许也漫延在那种恋器官癖好的电影里,比如《沉默的羔羊》里水牛比尔对少女皮肤的迷恋,或者托比·霍珀的那部《死亡之舞》。那种病态的对器官和死人舞蹈的迷恋让这些电影都会用一种让人心寒的阴冷见长。

    2007-03-20;丁亥年癸卯月癸丑日。龙头节;太昊伏羲氏祭。

很好的文章,愿与众同好共赏
其中提到大量的经典名片, 不知在座的看过几部?
欢迎来偶的博客坐坐:
http://www.mtime.com/my/ccjjy2k

259

主题

1091

回帖

1773

积分

荣誉版主

积分
1773
 楼主| 发表于 2007-3-23 16: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恐怖片:以意象之名
——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 文/火神纪

  阴暗在召唤我们一路前行的气力。
  抛开所有的缓冲。敢往,直扑。

  什么是美。什么是可怕。
  当无力闪躲的时候。Enjoy它们吧。

  不在最阴秽的角落绽放。
  就在最担忧的时候。安寂吧。
          ——火神纪。题记。

  走的夜路多了,就会有了遇到鬼的机缘。而鬼见得多了,也许,也就不再惊恐了。因为所有的妖魔鬼怪总是会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里出现。而我们之所以惊惶不安,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弄清楚情况的时候,那些突如其来的画面,夹着一些突兀的陌生的声音和那些光怪陆离支离破碎的灯光效果。
  之所以惊恐,因为突兀,因为不明所以。我记得弗洛伊德说过,人们往往对那些未知的事物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担忧。这句话基本是所有恐怖片的根基。

  恐怖片的编剧和导演所要做的事就是在我们最没有预知的时候,制造出最突兀的东西。
  现在我看恐怖片基本上没什么感觉了。毕竟几乎所有那些惯用的场景和铺张时候我就可以预知了。以至于恐怖片带着一种淡而无味如同嚼蜡的平淡。

  我们的确对所有未知的东西恐惧。在而对于所知的甚至了解的事物也就不那么惊慌了。
  当我们不再惊恐不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某些时候,在我们最不安的时候,有些画面会给我们留下永恒的美感和不褪色的记忆。这样的东西被我定义为唯美的惊惶意象。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的初始原因是对这些年来所观望的那些恐怖片的回忆和总结;然而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这样的东西已经没有办法完全地表述出我想要说明白的东西,于是变成了一种意象的描述。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平心静气的话,那些最阴暗的东西,很多时候,看起来都很美。一种阴暗色调的美感,一种永久不灭的美感。恐怖片,很多时候像一首唯美的诗。

  我记得以前上网,有一种叫肮脏美学的东西,都是一些人体的肢解或者活人的暴虐甚至杀人的镜头。鲜血淋淋,观望的时候常常有一种恶臭通感。
  当肮脏可以被人们当成一种美学,那么,恐惧为什么不能成为一种唯美的东西呢。当然,这样的东西并不是大众品味的东西,所以,我并不奢望这样的东西会被传播开去。

  在我看来,所有的电影里,也许,只有恐怖片对意象的运用是最为出色的。

1.狭隘而幽长的走廊。

  这是所有的恐怖片中最常见到的一个意象。
  幽长。因为通往的尽头总是一个看不到边的阴暗。也许,我们可以知道这走廊的尽头就只是尽头,而没有任何其它东西。可是因为幽长,因为看不到尽头,于是,我们开始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惊惶。
  狭隘。因为镜头的摇晃或者其它原因,向上的特色以及窄镜的特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压迫感。

  因为未知的恐惧和压迫感。某个时候,出现一个未知的东西,这就足以让人惊惶不安了。
  所有的恐怖片几乎都只是导演和我们玩弄的一个心理游戏,当我们被其心里暗示所带动的时候,我们只能跟着他走进他事先为我们预设的那些陷阱里去。

  这方面有比较出色的代表作品有《见鬼》系列的两部电影。狭隘而幽长的走廊上,一个已经逝去的小孩子低着头不停地追问:姐姐,你有没有见到我的成绩表呢?
  场景和剧情的融和叠加,阴暗的美感,都是在走廊上开始漫延开去。

2.楼梯的转角,阴暗的迷路者。

  上楼或者上楼,疾走。一般都是在一段惊惶的惊吓之后奔逃,然后有楼梯让人饥不择食般地狂奔。
  于是,被惊吓者一般不无意外地会在楼梯上被进一步地惊吓。而楼梯上最能发挥突兀的就是楼梯的转角。
  镜头一路向上,或者向下。转角处,突然一个特写镜头。或者萎缩,或者张狂,突兀的效果都将会非常好。

  这方面印象最深的是三池崇史的《盒葬》。孪生姐妹的幽魂在转角处的声音以及向不得不向前去的无奈。
  当然,还有《咒怨》里最经典的那个伽耶子出场的场面,从楼梯的转角处蠕动爬行下来。这里面包含着一种主动的惊吓,还有一种缓慢的肃穆,非常唯美。

3.电梯,无处可逃的禁锢之所。

  电梯。封闭的禁锢之所。尽可能地贴紧在电梯那种金属墙上。电梯的门在这时候是永远不会打开的。肆意的惊吓就会开始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渐渐地铺张其肃杀的味道。
  人只能站在土地上才能感觉到平安。所以,电梯本身已经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空间了。离开了我们从小到大所站立的土地之上,半空,四处无依无靠。而我们唯一所能依靠的却是一个自身封闭的禁锢。而在这封闭的所在里面,除了我们,还有一些未知的力量在折磨我们。也许,这就是电梯这个意象在恐怖片里被用得泛滥的原因之一吧。
  只是,就算随处可见的意象。我们依旧在每次见到的时候惊慌不见。因为从根本上,我们没有办法摆脱出这种离开大地的空虚和不安。
  我始终觉得,这是恐怖片里最唯美的一个场景。

  比如《鬼铃》。女人,电梯,手机铃响。电梯的金属面有眼睛窥望。这个金属面同时有着后面将要说到的镜子的功效。电梯突然失控。女人的手紧紧地抓住金属墙壁,无处可逃。电梯下坠,十个红色的指甲全部折断,加上女人尖锐的惨叫。

4.永远不能打开被封印了的破旧的木门。

  这个木门必须是破旧不堪的,而且是那种沉重的实心木。因为年代久远,所以转轴已经年久失修,在打开门的时候会发出一种吱吱呀呀的声音。而这个时候一般都会是在晚上,没有什么灯光。
  渗人心肺声音,以及闪烁不定的光线。定位的镜头,不移动,特写。木门不会一下子被推开,很慢,很轻,然而声音很大。之后会是一个快速剪辑的另一个镜头。

  这个意象被用在恐怖片里的次数已经不计其数了。因为这个意象不管看到多少次依旧还会让我们惶恐不安。
  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在这扇门后面会有些什么东西在等着我们。而门转动得越慢,我们会因为期待的时间延长而担忧。我们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灯光闪烁了之后,会不会在我们眼角里闯进一些什么样的东西。
  因为未知,因为等待。所以这个意象被用了无数次依旧新鲜。视觉上的期待会加快我们的心跳,而听觉上那种颓死不堪的声音有种推波助澜的奇效。视觉和听觉双管其下,很多时候我们会沉溺其中。而且更让人担忧的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快速剪辑后的镜头会突然出现,于是,继续心跳加速继续害怕。

  而这个意象到现在似乎依旧没有被摒弃而且进化了。不再在这扇门推开之后直接跳出快速剪辑的镜头,之前的过程会一模一样,可是,我们发现推开门之后空空如是,开始放松紧崩的神经的时候,再突然跳出屏幕。
  这是这个意象比较成功的应用模式。观影之今,每每有这种推开迟缓的门,屏住呼吸一直等到吓人的画面闪过去之后再放松警惕,总是没错的。

5.天花板上不明的物体。

  首先会有声音从上方传下来,抬头,看似安然平静的天花板平静如水。这也许是对现代居室里最阴秽的担忧,因为从旧式的人形屋顶下走进城市里的新式公寓里,天花板不再是那种可以看到屋檐大梁和瓦片,所有的屋顶都会有一个不厚不薄的夹层。而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那些永年尘封阴暗的夹层里会有些什么样的东西。
  声响,不明就里的声音诱使我们去探寻一个真相。或者说,我们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们前行;可是也是我们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们前往那些不该前阵的地方。
  这个恐怖的意象非常好地抓住了好奇心,对于电影里角色的好奇心理以及我们跟着他们一同前往窥望的好奇心理。这注定了这个意象的成功。

  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咒怨》系列里的天花板了。爬上去,无光,看不到任何东西。于是用打火机照亮。然后发现横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张狰狞的面容。也许已经死寂多年,也许,仅仅只是幻想。
  打火机的功效是用闪烁的灯光加强了骤变的气氛而让那张面容出现得突兀,飞快地闪躲,奔逃。可是当这个狰狞的面容追奔下来的时候,观影的时候也许反而不像刚打这打火机的那一瞬间更可怕了。

6.屏幕里蠕动的身影。

  在《午夜凶铃》之前的电视或者电脑屏幕里,也许,最可怕的镜头也不外乎如是。至少不至于让我们屏着呼吸不安地困守在银幕之前。然而,是《午夜凶铃》里的贞子把这一切变成了真实。
  当屏幕和现实开始变得混淆的时候,屏幕成了一个非常可怕的意象。因为我们会时刻担忧着,什么时候那些可怕的事情将会发生在眼前,那些可怕的东西会从电视屏幕里爬出来。
  《午夜凶铃》里的贞子每次总会从电视屏幕里爬出来,或者就在电视屏幕里追赶着那些可怜的角色,人在前面跑,而电视屏幕里的贞子在飞快地爬动,电视会跟在人的后面追。最后贞子无一例外地爬到现实中来,完成她的终极一击。

  电影里的人在担忧,而我们坐在银幕之外也开始担忧,什么时候,会不会从银幕里爬出一个贞子来索命呢。惨淡的镜头非常成功地把这种担忧发挥到了极致。
  后来的电影比如《鬼铃》或者《鬼来电》以及《阿娘》等都用到了电脑的屏幕,只是,已经远远没有贞子爬出来的那种气势凌人地压倒性的惊惶效果了。利用屏幕上的骤变来制造的惊悚效果,可是,又有哪一种惊悚效果会比从里面爬出一个真实的怨灵来得更吓人呢。

7.死而不僵的尸体永远躲藏的柜子深处。

  依旧是《咒怨》以及那个可恨的伽耶子。对我来说,在恐怖片里最可怕的孩子,伽耶子要比贞子更凶狠很多。因为贞子的怨念至少还建立在她的仇视和诅咒上;可是伽耶子的怨恨似乎来得不由分说。没有多少理由,只是因为恨而恨的恨是最可怕而且也是最强烈的。如果牵强地说伽耶子的死跟她对儿子老师的暗恋有关的话,那么她的怨恨又是不是真的就应该如此强烈呢。
  杀死每一个跟事情有关的人,带着自己的儿子四处做案,到后来似乎就不需要任何理由了。伽耶子似乎是最无理取闹而残暴的恶灵。而她第一个出现的地方,居然就是在她家里的那个柜子里。
  打火机的妙用再一次派上了用场。然后,依旧是一张可怕得渗人的面孔。

  柜子的妙用是结合了木门和狭小空间二者的长处而显得出色。常见的类似意象还有窗户,抽屉等等。打开,突然出现,这种突兀的感觉总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后来这个意象也是一个经常用到的设置,做出来比较有效果的有《异度空间》和《轮回》等等。
  《咒怨》和《午夜凶铃》之所以成为恐怖片的典型是因为它们把经典的意象都用上了,而后来者,似乎只是不停地重复以前的所有一切。

8.镜子里永远看不清的笑脸凄迷。

  镜子。这个也许不用再举例说明在哪部电影里是比较成功的了。因为这个意象几乎在所有的恐怖电影里都能看到。常用,也太常见,于是看恐怖电影的时候,我们在看到镜头里的镜子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摒住呼吸。因为我们知道在那些镜子里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影像突然跑出来吓唬我们。
  我记得对于镜子最初的恐怖是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目不转睛瞪着看镜子,渐渐地会发现,在那个和我们这个现实世界完全倒映的镜子世界里,那个自己,本来应该和自己完全一模一样的自己突然会变得陌生起来。那种感觉是一种由心底深处爆发出来的恐惧,于是到现在,我依旧拒绝长时间看着镜子。

  对镜子的恐惧由来已久。而恐怖电影也许也从镜子获得了灵感。在想像的世界里,那个和现实世界完全倒映的世界,如果有一些和我们完全平行的人们存在的话,那也许并不可怕。可是因为倒映,那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世界。
  现实是阳,那里就是阴。现实是人间,那里就是鬼域了。不可怕的最常见的东西会变成最可怕的意象。
  而这个意象最出色的地方是,这样的道具随手沾来,镜子是日用品,随处可见。所有会产生倒映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这个意象,或者是这个意象的衍生物。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带鬼回家》和《见鬼》系列,当然,像镜子是生活的日用品而随处可见的道理一样,镜子也是恐怖电影最常用的日用品,随处可见。

9.诡异的浴室里淌着血水的莲蓬。

  洗澡洗了一半,突然发现流淌在自己身上的不再是热气腾腾的热水而是腥臭的血水。对血的忌讳,因为赤裸的无遮不挡以及闪躲无路,让这个意象在突兀骤变的意象里尤其出色。
  美女出浴,恐怖电影似乎尤其喜欢用美女来完成这个过程。在我们的眼睛开始享用意淫的时候,突然唐突的血腥味会让出浴的美女犹如脱兔般奔跑。伴随而来的也许还会停电,因为不至于让美女们走光,而且对于黑暗的惊惶给这个意象添加了一种诡异的韵味。

  《双子》、《女高》系列和《魔鬼的艺术》系列等等电影里都能见到类似的东西。空间、视角、听觉、色调、灯光;一切都会被调用起来。
  说到底,仅仅只是突兀而已。

10.枯井里永不停息的悲凉的哭声。

  说到这里,贞子一定会阴阴冷笑着说:舍我其谁。
  在电视屏幕里爬出来之前,贞子永远是从那个有着断口的井里爬出来的。因为埋身于长年不见阳光的老井,这个带着断口的井几乎是贞子怨念最深的所在。
  而且井在地上,通往的是地下。狭窄而漫长。地上是人生活的地方,而地下是逝去的人们的居所;狭窄而漫长的井,是不是两者互通的一道曲径。无人知晓。也许也正是因为无人知晓,所以,这个意象总能把很多的人都吓得迷迷糊糊。

  井盖永远开着,意味着地狱之门开着。在井干涸之前,有水,暗淡的水会把这两者隔开,没有人知道水位以下的世界,是不是有泥土;而泥土里,是不是又埋着几千年来的怨恨;或者根本就没有水,没有人知道这里的水域会通往哪去。
  死过人的井以及干涸的枯井里总会有些可怕的传说。而永不停息的悲凉哭声,是我们心底最无辜的悲怆。

11.天台,前无去路的绝境。

  恐怖电影里的天台,并没有像《无间道》里的天台那么多的虚妄和叵测的反思。恐怖片里的天台来得更直观。
  前去无路,后有秽物。这样的地方绝对是恐怖片最喜欢的地方。因为躲闪无路,所以只能站着、坐着、哆嗦着看着所有一切慢慢地发生。
  电影制造一个这样的场景是为了让角色无处可逃,其实也是为了让我们无处可逃。于是我们也只能站着、坐着、哆嗦着跟着角色一起看着所有的一切慢慢地发生。

  漫长的等待和睁眼观望赋予了这个意象惊悚的效果。纵身跳下的欲望很强烈,可是角色不可能会这样束手就擒,除非被秽物逼至无路或者直接被推下天台。
  横坚是一死,为什么不畅快点呢。当然,畅快的角色选择会让电影的票房和效果显得不那么畅快,所以我们就睁大着眼睛,一起哆嗦吧。
  角色们总是会很顽强地说,我不会那么轻易就范的。

12.街道上,别人的喧嚣我自我的惊惶。

  《见鬼》Ⅱ曾经制造了一个很法错的场景。飞奔的女人和喧嚣的街道,只是,没有人能看到她所看到的东西,没有人知道她的担忧的惊惶。
  一切的恐怖来源于自身对意象的把握。看这样的场景的时候我们往往并不担忧,可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假想,这样的场景也同样出色。
  如果那个飞奔的人是我们自己的话:我们说什么,没有人会相信;我们看到什么,没有人会看到……可怕的并不是那些看似应该让人害怕的镜头,而仅仅是作为一个人对于孤独的困惑。

  由恐怖诱发的孤独。而这样的孤独和孤军奋战的错觉会助长这种恐怖。这形成了一种比例式的倒塌性的效果。此消彼消;此涨彼涨。如果沉溺于这样的假想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个意象挺让我感动的。
  至少这个意象对于人的心理把握得非常到位。稍有不慎,我们很容易沉溺其中。

13.眼瞳,残酷和死鱼一样的黑白分明。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话应该不假,因为从一个人的眼睛里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如果这个人是纯洁的孩子,那么这双眼睛一定充满着温情以及祥和。可是如果这个人是个不圣洁的邪恶孩子,那么,这将会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呢。
  眼睛会欺骗人。这是一定的,因为当人们开始明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时候,人们也就开始知道如何把自家的窗户妆饰得更漂亮动人。虽说也许做不到漂亮动人,可是那些阴秽的一切就一定会被掩埋。。
  闪动的眼睛总会让人感动。可是如果在闪动的那瞬间,在温情里突然迸发出来的是一缕残暴和刻毒,或者怨恨,或者虐杀的欲望,或者杀气腾腾的阴秽……这就完全跟温情联想不到一起了。

  眼睛基本上也是恐怖电影里经常用到的意象之一。《双瞳》里的那双眼睛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眼睛。因为两个眼瞳,两个性格,圣洁天真和邪恶残暴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在眼瞳转换的瞬间,可怕的事情总会发生。
  这样的眼睛远比两个人以及两双眼睛更渗人。因为我们不知道这双眼睛什么时候会变成另一双眼睛。因为不可预知,这双眼睛显得非常可怕。

         2007-03-15;丁亥年癸卯月戊申日。
欢迎来偶的博客坐坐:
http://www.mtime.com/my/ccjjy2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浩社区

GMT+8, 2025-9-22 16:59 , Processed in 0.08159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