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0

26机构宏观经济预测:本轮经济调整1季度见底

[复制链接]

673

主题

564

回帖

161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611
发表于 2009-2-17 14: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在2008年2月,《证券市场周刊》就在推出的封面专题《GDP惊现拐点》中,提醒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大幅下降;2008年7月,推出封面专题《宏观调控转向,速度为上》,建议改变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2008年9月,再次推出封面专题《三十年最大拯救》,率先建言政府拯救经济。

  现在,我们说,中国经济《复苏在望》!

  “本轮经济调整在2009年一季度就见底。”参与《证券市场周刊》2009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的四分之三以上的经济学家们给出了中国经济即将复苏的展望,这或许又率先给经济领域的决策者和投资者带来春的讯息。

  甚至有参与预测的经济学家表示,“本轮经济最坏的时候在2008年第四季度就已经过去。”

  经济学家的乐观展望,也为一系列先行经济指标回暖所佐证。比如,中国制造业采购经济经理人指数在2008年11月达到38.8的低点后,2008年12月、2009年1月连续两个月反弹,回升至45.3。

  经济学家们对2009年一季度和全年经济详细看法都体现在“预测”之中。“季度预测”有26家国内外机构参与,“年度预测”有25家今年机构参与,“经济调查”有20家机构参与。

  宏源证券、野村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和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是2009年预测参与机构的三支新军。更多预测机构加盟意味着这项“预测”将能更好地反映市场对中国经济走势的看法。

  一季度或见底复苏

  来自英国经济共识组织的预测表明,经济学家对2009年全球经济的看法趋于一致,认为欧美经济衰退将在第二季度告一段落,经济增长率下半年开始抬头。

  那么,经济学家到底对2009年中国经济预期怎样呢?根据本刊“预测”结果统计,26家机构的经济学家对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预测均值为6.5%,25家机构对2009年全年GDP增长率预测均值为7.77%。

  这或许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自2007年第二季度见顶以来,经过1年零三个季度的向下持续调整,终于在2009年迎来了转机。而且,本轮中国经济调整还有望早于欧美国家率先开启复苏之旅。

  总体而言,外资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测都较中资机构低。外资机构对一季度经济增长预测均值为6.30%,中资机构为6.56%。外资机构对2009年全年预测均值为7.37%,中资机构为7.90%。也就是说,预测数据反映出中资机构较外资机构对中国经济更为乐观,当然,这也可能与外资机构采用的预测基础不一样有关。

  具体来看,中国银行对第一季度GDP增长率的预测值最低,为5.5%。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全球调研团队分析师石磊解释说,对一季度增长预测值较低,主要是基于2008年一季度的基数较高(为10.6%)。实际上,从环比来看,中国经济已经在回升,并预测2009年全年GDP增长率为8.2%。

  “我们预计,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在8%左右,其同比增速可能呈现逐季攀升局面。”2008年“远见杯”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优胜奖冠军得主、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也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在去年第四季度或今年第一季度见底,在第二季度之后开始恢复,并形成“V”形走势。

  事实上,认为本轮经济调整在2009年第一季度见底的经济学家不只是高善文,本刊调查的20家机构的经济学家中,有9位经济学家都持这一看法。甚至,还有三成,也就是7位经学家,认为经济调整早在2008年四季度就已经见底。

  也就是说,只有4家机构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复苏的看法相对悲观。但其中,还有两家机构的经济学家将经济调整见底时间锁定在第二季度。只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竞争力与风险研究中心主任任若恩和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张曙光教授认为,经济见底时间在今年第四季度或2010年上半年。

    本轮中国经济调整得以迅速复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政府2008年11月5日推出了高达4万亿元的庞大经济刺激计划。此外,地方政府还相应推出总计约18万亿元的地方经济刺激计划。

  事实上,这一医治中国经济的药方与本刊建议不谋而合。

  早在2008年2月,本刊在推出的封面报道《GDP惊现拐点》中,就提醒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大幅下降;2008年7月,封面报道《宏观调控转向,速度为上》,建议改变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2008年9月,本刊推出封面报道《三十年最大拯救》率先建言政府拯救经济。该文中,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潘向东,建议中国政府在未来2-3年内实施7000-8000亿元的财税刺激计划。

  潘向东认为,4万亿刺激计划的目标在于帮助中国经济保持8%的增长速度,避免经济下滑过快造成失业快速增加和重化工业体系遭受重创。

  我们看到,与GDP增长率密切相关的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2008年11月跌至5.4%,而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也跌至历史最高水平的不足两成,为3.4%,尤其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增加值降至0.7%。在政府推出刺激计划之后的12月份,上述前两项指标略有回升,分别为5.7%和4.7%,但第三项指标继续跌至-0.6%。

  也正是基于此,经济刺激计划得以迅速出台。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刺激计划将大大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财政支出带动银行贷款,并间接通过对建材等重工业品的需求来支持这些受打击较大的行业,但对出口相关行业没有太大直接影响。

  汪涛预计,财政刺激(不包括减税和扶贫、社会保障措施)直接拉动GDP 1.5个百分点,但其间接拉动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的意义要大得多。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等人士则认为,刺激计划将拉动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2.2%左右,并帮助中国经济在2009年保持8%的经济增长。

  相对来说,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调研主管袁跃东更为乐观。他认为,刺激计划的短期效果显著可将2009年GDP同比增幅提高3-4个百分点,至8%以上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有望被稳定在25%左右的高水平。

  那么,这一刺激计划效果将何时显现呢?参与调查的20家机构的经济学家中,有9家机构的经济学家认为,将在2009年第二季度。还有4位经济学家认为会更早一些,在2009年第一季度就开始显现政策效应。

  不过,也有5家机构的经济学家认为会在2009年第三季度,另2家机构的经济学家认为在第四季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任若恩教授认为,财政刺激效应由于受到执行能力、传导机制等多方面影响,要到2009年第三季度以后才会有明显效果。

  总的来说,刺激计划效果的显现大大推高了经济学家对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预期。我们统计,经济学家对2009年第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均值在18.29%,2009年的全年投资水平在18.45%。

  表面上来看,这一水平较2008年26.1%的投资水平有较大下降。但读者如果再看看2008年前3个季度高达10%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如果2008年的投资水平剔除这一价格因素,并考虑2009年投资价格指数为负,这意味着基于预测值的2009年真实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将或许比2008年更高。

  这一些连带效应和利好信息都将有助于挽救上述中国工业的巨大困境。为此,经济学家提高了对工业复苏的预期。本刊“预测”统计,25家机构的经济学家对2009年一季度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预测均值较2008年第四季度的6.4%略有上升,为6.5%;不过,24家机构的经济学家对2009年全年这一指标的预测均值就有大幅提高,至9.60%。

  经济学家对2009年工业增长的展望,都较2008年11月5.4%的增长水平大幅度提高。即使野村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悲观地将2009年第一季度的工业增加值预测为2.67 %,但他对全年的该指标预测也为10.4%。

需要指出的是,与经济学家们对中国增长的良好预期相对的是,他们对中国就业问题深表忧虑。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柳欣指出,政府刺激计划预计将带动经济显著增长,但对促进就业有限,就业问题仍会较为突出。

    货币政策支持,仍有降息空间

    固然,财政政策对保经济增长贡献巨大,事实上,中国货币政策也功不可没。

  早在中国政府推出财政刺激计划之前,人民银行就连续多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降189个基点)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300个基点),取消了商业银行信贷额度限制,并降低房地产贷款利率水平,以改善企业财务结构,确保经济发展。

  尤其是银行信贷额度的取消,加上刺激计划的推出,银行信贷迅猛扩张,单单2008年12月贷款增加7718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而2009年1月更为疯狂,“前20天增加9000亿元”。我们看到,随着银行信贷资金出笼,持续低迷的中国A股牛年伊始也开始热情澎湃。

  此外,作为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货币供应量也在迅猛增长,2008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7.82%,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0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提高3.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9.06%,比上月末高2.26个百分点。

  当然,保经济增长是中国当前的最重要任务。在全球央行都在跑步进入零利率时代,本刊“预测”参与机构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当前2.25%的利率水平还有降息空间。

  统计表明,2009年第一季度,有9家机构经济学家预测降1次利率,有10家预测降2次利率,甚至还有1家机构主张降3次利率。就全年而言,有4家机构主张降一次利率,降2次息有4家,降3次息有7家,降4次息有1家。渣打银行中国研究主管王志浩和摩根大通银行龚方雄甚至还主张降息5次。

  参与本刊“预测”的26家经济学家中,只有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潘向东在2009年维持利率不变的预期。潘向东认为,货币供应量已经在2008年11月后开始回升,已经没有继续降息的必要了。根据有关估计,狭义货币供应量将先于经济6-9个月表现出来,而广义货币供应量将先于经济1-1年半表现出来。

  中国经济或将步入通缩的前景,也为经济学家预期人民银行降息打开了想象空间。本刊“预测”的均值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 CPI将达到-0.38%,全年达到0.46%。

  与此同时,本刊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经济在短期内没有发生滞胀的风险。即使有,他们预期也在2010年下半年或者以后。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主管李刚预计,2009年物价将呈现通缩态势,但也不排除大商品价格下半年恢复上涨的可能;而中国经济的长期潜在增长率将在8%-9%附近,如果不发生供给方冲击,如大的自然灾害,中期来看,中国经济陷入滞胀的可能性较小。

  外部冲击逐渐弱化

  毫无疑问,本轮中国经济增长急剧下降众多因素中,外部因素的巨大冲击首当其冲。当然,持续超过10%增长的中国经济本身也面临结构调整和周期性调整。

  众所周知,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并危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次贷危机发端于美国,而美国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次贷危机还重创欧洲,造成中国这一最大出口市场需求大挫。这最终导致了中国沿海大量外贸企业破产,以及外贸依存度在65%左右的中国经济增长大幅放缓。

  从数据来看,中国2008年12月出口增长率跌至-2.8%,进口增长率跌至-21%。参与本刊“预测”的经济学家认为,外部因素对2009年第一季度进出口的负面影响还在持续。2009年第一季度出口指标预测均值为-5.61%,进口指标预测均值为-14.38%。

  同时,经济学家也认为,随着外部环境逐渐好转,外部冲击在2009年将逐渐弱化。统计表明,2009年全年出口指标预测均值为-1.87%,全年进口指标预测均值为-4.04%,较2009年第一季度预测值大大好转,并在2009年继续维持出口大于进口的格局。对此,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解释说,中国当前大量积压的库存还有待消化,而大量过剩产能调整也需要时间。

  潘向东预测,2009年第一季度进口下滑较出口下滑大17.30 %,就是要首先需要消化国内库存和产能。因此,2009年中国有望继续保持顺差,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估计,2009年贸易顺差将达到3000亿美元左右。

  或许正因为在2009年中,中国出口还将饱受欧美市场衰退之苦,而扩大内需并非一日之功,根据经学家预测均值,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在第一季度增长15.25%,全年增长13.67%,即使剔除价格因素,也较2008年低。

  参与本刊“预测”的经济学家大幅调低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预期。

  根据“预测”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末,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预期均值为6.8343,基本与2008年末的6.8346水平持平;2009年末,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预测均值为6.8753,较2008年末仅升值0.7%。而2008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升值4.1%,2008年全年升值了6.9%。

  当然,经济学家放慢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无道理。在中国出口受阻的同时,在2008年12月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曾一度大幅贬值。当时有经济学家甚至认为,人民币兑美元将步入贬值通道之中。但事后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平稳。

  过去两月来,影响汇率走势的全球经济金融因素变化不大,似乎也还看不到再生巨变的线索。因此,经济学家继续维持了既有判断,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维持基本稳定。当然,对人民币汇率走势预期,也还基于中国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这种因素。

  但是,经济学家对2009年国际资本流动分歧较大。比如,南开大学经济所所长柳欣认为,由于长期利差和中国经济恢复较早,资本在全年都会流入博利,但数量有限。不过,也有经济学家认为,资本将在2009年流出,而且两派经济学家数量旗鼓相当,都为4位。

  相对而言,认为资本在2009年上半年流出,下半年流入的机构经济学家偏多,为8位。中信证券(600030)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认为,短期内欧美国家还将去杠杆化,资本会流出;下半年去杠杆化缓和,中国经济回升,资本转向流入。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主管李刚也估计,2008年第四季度外汇储备增加600亿美元,远小于同期FDI和贸易顺差之和的1350亿美元,考虑到汇率变动因素,预计资本流出超千亿。

  总的来说,尽管全球资本流动在2008年掀起血雨腥风,并对中国资产价格下滑带来较大影响,但高善文还是认为,“资本流动对2009年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因素应该是次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浩社区

GMT+8, 2025-9-18 15:36 , Processed in 0.0774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