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6|回复: 3

天堂电影院 (转贴)

[复制链接]

27

主题

128

回帖

203

积分

海星

积分
203
发表于 2007-12-7 12: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堂电影院         讲 台 :的灰   发表时间:2007年7月31日 18:48
  我家宝宝写作文,题目叫《我的妈妈》 。宝宝写道:“我的妈妈非常非常爱我。她总是带我去电影院看电影。”爷爷看了说:“‘总是带我看电影’不太好吧,应该改成‘总是帮我复习功课’吧?”
    哎,我觉得,就我自己来说,带我去电影院看电影,远比帮我复习功课值得铭记得多呢。
    永远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带我看电影的情形。我家在小镇的东头,电影院在小镇的西头,每次看电影,都是爸爸骑着自行车,妈妈侧身坐后座,我坐在前面横梁的小木椅上,背着自己的红色猫猫小圆包,包里装着各种宝贝:水瓶,手绢,水果,糖块……我的电影院记忆里没有爆米花和可乐,都是桔子水和糖果,有时候还有冰棍吃,这些简直比看电影本身还要重要,早年根本不记得放了什么片子,记忆更深刻的是黑洞洞的椅子底,一直在那里边吃东西边爬上爬下,钻来钻去地玩耍。当年那所电影院挺大的,算是镇上比较宏伟的建筑,票价一律五分,门口高挂一排巨大的手绘广告牌,剧场里是翻板木座椅,舞台两侧镌刻着大标语,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毛主席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那时候还未普及电视,每场电影前会放一段《新闻简报》,有全国统一的编号,宣传国家大事,工农业大好形势,还有哪位领导人接待了哪些国家的外宾之类。放映正片的时候总是不能一次性放完,中途要停下来换拷贝,有时候可能是技术原因导致停下很长时间,观众们不耐烦地大声吹口哨。不断有小孩子在过道里跑来跑去,迟到的观众在服务员的手电筒指示下寻找座位,服务员还会突然在静寂中大着嗓子呼叫“张三有人找!”“李四出来一下!”
  很庆幸自己有着热爱文化生活的爸爸妈妈,在贫瘠的小镇里努力为我开辟精神天地。镇上新华书店的小人书,妈妈一本不落地买给我看,售货员见到妈妈都会主动提醒:“又来了一本新的,在那里!”电影院放的电影也几乎是每部都去捧场,有的电影还会连看好几遍孩子。那时候适合小孩子看的电影还是挺多的,《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美术片《渔童》,《哪吒闹海》,还有老少皆宜的片子如喜剧片《喜盈门》,《小小得月楼》,《甜蜜的种子》,著名相声演员作品联播《笑》……爸爸妈妈比较西化,特别爱看外国电影,我也跟着饱受熏陶,老早就迷上《未来世界》,《警察局长的自白》,《流浪者》……犹记得让爸爸大受震撼的南斯拉夫反法西斯电影《桥》,英雄被敌人击中,一路惨叫着从高空坠落下来,爸爸看完之后念叨了好久:“原来好人也会死得这么难看!”还有德国上校拿着照片踌躇满志地问他的勤务兵:“你说,这桥的拱洞象什么?”勤务兵傻笑:“嘿嘿,像,像屁股。”在上校严厉的目光注视下,勤务兵惶恐起来,赶忙立正答道:“报告长官,像臀部!”
    虽然每周都会去看电影,但是去电影院对我来说始终像过节一样,不仅是因为丰盛的零食,也是因为可以和爸爸妈妈,和许多熟悉或陌生的人们在一起,共同享受热闹的时光。童年看过的电影有许许多多至今深印脑海,每次想起都有无限温馨,只除了一部《红蝙蝠公寓》,那部片子由《三笑》中主演秋香的香港美女陈思思主演,多少观众慕名前往,却不料是一部当时尚属少见的恐怖片。那一年我多大,四岁?五岁?几乎没被这部电影吓死,尤其是其中发生在出租车上的一幕:胖老头不断向女主角靠过去,女主角厌恶地推开他,一个用力过猛,胖老头仰跌在地,大特写,是翻着白眼的死尸。我的娘,这个特写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不断出现在我的梦里,我活到现在所受过的强烈惊吓,也差不多是以此为最多
    考上大学之后离开了家,开始独自去看电影。男生们可能更多地是去录像厅看港片,我是乖乖女,一直老老实实地在学校的电影院里看公映片。学校的电影院大约容纳一千人左右,票价一元到两元,几乎每场都能满座,好片子要连续放两场才能满足需求,记得《霸王别姬》是连放了四场仍有观众买不到票。我在那时候已经成为疯狂影迷,每周末都去看电影,遇上好电影就放几场看几场,同寝室的姑娘们要好,我们动辄一起买八张票子横着坐上一大排。看完之后回寝室,大家热烈地聊着电影,一聊聊到午夜,熄灯了聊得更欢,比如你要是安妮公主,你是会回去承担国家重任,还是留在罗马跟记者在一起?周润发和李连杰谁更帅一点?
    当时我已经非常享受影院的气氛和看完电影之后的无穷回味,不过还是要到后来,走上社会之后,更加懂得在学校里看电影的经历宝贵。年轻学生对电影的反映是极其直接的,激动的时候欢呼,开心的时候大笑,郁闷的时候齐喝倒彩,情节发展到高潮的时候,全场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那种默契,那种心照不宣,那种齐心合力肆无忌惮的痛快,我在毕业之后再也没能感受过。记得巩俐和钟镇涛主演的《梦醒时分》,片尾处两人重逢,钟镇涛一身白衣,手插在裤袋里,回过头来,与巩俐相视一笑,场内顿时一片掌声;还有《大富之家》,我是放一次看一次,每次到结尾处,一路邋里邋塌的张国荣终于剃掉胡子容光焕发地出场,全场例必爆发欢呼鼓掌;还有那些战争片,每当正义之方反攻,奔向光明的胜利,观众那个掌声啊,就像战士们可以听见一样。
     大学里还有一次独特的观影经历,是在银幕背面看的。因为电影院兼做礼堂和俱乐部,那场电影之后要紧接着举行演出,而直到电影开映前,布景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征得管理老师的同意,我和同学们在开映之后钻在银幕后面做布景。始终记得那天放的是《红高粱》,我和同学们一边工作一边忙里偷闲地看,原来从银幕背面看电影也完全可以正常欣赏,只不过因为离得太近,画面出奇地大,巩俐一个笑容大特写,红亮亮的嘴巴足有好几人宽,非常震撼
    毕业之后我也仍然喜欢偷偷潜回学校去看电影,不过毕竟不方便,我的社会影院生涯由此开始。当时城里像样的影院也就那么几家,最大的进步和友好两家影院地处广场两侧,面对面,竞争挺激烈,但是总是只能放相同的片子
      周末,我老远地坐着公交车去看《西楚霸王》,看完了意犹未尽想再看一部,但是下一部仍然是《西楚霸王》,望向广场对面,也是《西楚霸王》。社会上的影院人多,嘴杂,经常在看电影时大声聊天,做些剧透,或者探讨“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啊”“最后到底死没死啊”之类的问题,我起先经常怒目而视以表达不满,后来看到有人因为这个当场殴斗至流血,也不敢再冒失了
    之后的一年我发现了镭射影院这样好东东,也就是放镭射影碟的小影院。第一次看的镭射电影是《豪门夜宴》,开场第一个画面,那种清晰和亮堂,真是把我冲击得激动万分。那一年里这种私人镭射影院冒出好多,总播些时新的西片和港片,也不知道合法不合法,对我来说,好看就行。我在短期内经历了信息爆炸,《真实的谎言》,《亡命天涯》,《阿甘正传》,《生于七月四日》……都是在效果优异的镭射影院里看的,那种享受,不是传统影院所能比拟。之后有一阵子我只管找镭射电影来看,不再爱去传统影院看胶片电影了,再后来很久,才觉得划痕累累的胶片电影也另有韵味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我,孤身一人在这个城市,一定是非常寂寞的吧,老是跑去电影院看电影,多半也是潜意识里一点精神寄托。我甚至还自己去看通宵,在一对对相依相偎的情侣中间聚精会神接连欣赏《吸血迷情》和《吸血僵尸之惊情四百年》,凌晨走出电影院,脚步都是虚浮的,看每个人都有吸血鬼模样,自己也仿佛是一只僵尸在黎明的薄雾中冉冉升起,贪婪吸取人间万物精华
     后来呢,后来我谈恋爱,结了婚,也变成在双人座里相依相偎的情侣了
     老公对看电影有一搭无一搭,经常上夜班的他老是在电影开演半个小时内沉入梦乡,主要还是以陪我为目的;而我就始终很喜欢跑到电影院去约会,在他打瞌睡流口水的时候一边欣赏电影一边欣赏他。我还很喜欢用看电影来庆祝纪念日,碰着什么看什么,老公办手续出国留学的那天我们看了《简单任务》,结婚登记那天我们去看《燃烧的婚纱》
    再后来,我去美国学习,在宿舍附近发现了一家连锁影院。这家影院不像我所经历过的影院是单独一个大厅,而是分成许多小厅,每个小厅里都放映不同的电影,效果出色,设施舒适,门票在影院大门处收取,票价只要六美元
    这个发现令我欣喜若狂,之后的每个周末我都一大早跑去看电影,在相邻的墨西哥饭店买两只搭哥做午饭,花六美元买票进场,一个小厅接一个小厅地看,连看四五场直到影院打烊。我想我以后对于美国影院的回忆仍然不是通常大家印象最深刻的爆米花和可乐,而是浓烈刺鼻的搭哥味道吧
   那些日子里记得最清楚的电影是《指环王三》和《秘窗》,分别连看了三遍,倒不是因为特别好看,而是因为看了三遍才终于看懂。我也记得梅尔吉普森作品《Passion》,看的那天正是首映,小厅里不同寻常地挤满了人,看到高潮处,满屋子美国人都在哭。
    这些年来我多次梦到重回美国,每次第一个念头都是:哇,又可以去小厅影院看电影了!那种开心,轻松,享受,全部再现心头。其实,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享受了几个月后,我才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六美元的门票,并不是让你各个小厅乱窜来看个够的,那只是一场电影的门票,虽然小厅门口没有服务员把门,美国人也一向是乖乖地看几场就买几场的票。这个发现令我狼狈万分,不敢再这样占便宜了,而六美元一场电影的话对我来说就变得很贵,以后就没有太经常地光临。那段时间里我倒偶尔会去好莱坞的影院里去看看,还按着《洛杉矶时报》上的宣传跑去看了好莱坞向张国荣致敬的影展,连续三天看得痛快淋漓也感触万千。至今记得售票处门口排的长队,《金玉满堂》的哄堂大笑,《异度空间》中小鱼的母亲将水杯砸向罗医生头顶时的满场惊呼,还有《纵横四海》中阿占的第一次出场,大银幕的巨大特写之下,我身后的美国人倒吸了一口冷气。
    也在香港的电影院里看过电影,仍然是向张国荣的致敬影展。那种看电影的经历是极其少有的:全电影院都是爱他的人,珍惜他的每一祯画面,不论他是主角配角,正角反角,每次出场都报以掌声。他自编自导的那部《烟飞烟灭》,当片头“张国荣作品”的字幕浮现,全场观众拍烂了手掌,每个人都热泪盈眶;片子放完之后没有一个人离开,全场起立鼓掌,直到最后一行演职员表消失良久,掌声仍然不歇。《英雄本色》那场是一位香港姐姐带我们去看的,片尾处主题歌《当年情》响起,我们是很伤感,身边那位一贯娴静的姐姐则是眼泪滚滚而下,埋头在膝盖上痛哭失声。我和身边的妹妹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我悄声说还是不要打扰她吧,妹妹点点头:“她是七十年代就成了荣迷的,这部电影里不知道有她多少回忆,可能当年的首映式她都参加过呢……”
    许多老片,之所以一看再看,并不是因为它值得百般推敲,只不过是因为那段共同度过的回忆吧。如今的我更爱在家里翻弄影碟,不断地去网上去音像店里淘得越来越古老的老片来看,不大惦记着去电影院了,虽然如今的电影院条件越来越好,在美国令我耳目一新的小厅影院,已经在国内全面普及(不过每个小厅门口都有人收票的),比美国的那个更高级更舒适的。但是逢到大片登场,逢到我喜欢的名导演或是名演员又出新作,我仍然会拉家带口跑去影院捧场的,到那里看大片是因为效果非同凡响,不是影碟所能表现;到那里看喜欢的电影人,是为了表示自己的一点诚意吧。如今的电影市道越来越差,我都担心那些电影人总有一天会因为盗版和下载现象严重,没有机会再拍自己喜爱的片子
   我家宝宝长大之后我也开始带他去电影院看电影,希望他也能够充分体会这种非凡艺术带来的非凡享受。带他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帝企鹅日记》,第一部故事片是《霍元甲》,看了之后才知道《霍元甲》不太适合小孩子看,我是因为同名电视连续剧在脑海中根深蒂固,想当然地认为也会给宝宝带来美好回忆罢了。宝宝也很喜欢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从他在写作文时用“带我去电影院看电影”来表示妈妈有多爱他,可以感受到那份快乐吧。当然他也跟童年的我一样,同时享受着电影院的热闹气氛,新鲜环境,还有五花八门的零食,他每次看电影都要不住地喝可乐吃爆米花。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我看了许多电影,每个周末都带宝宝泡电影院跟童年的我一样。大上个周末我们看了《宝葫芦的秘密》,这是我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故事,也看过黑白故事片,现在经过全面改造,充满了时代感,结尾那种阶级斗争划清界限式的恶狠狠,也改成了更加体贴人性的温情,宝宝看得非常投入,和电影院里众多小朋友一起哈哈大笑,在王葆终于与宝葫芦分手时,抽抽嗒嗒地抹眼泪。上个周末我们看了《变形金刚》,这也是我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故事,电影院里一个个和我同龄的大老爷们儿激动地狂喊:“汽车人变形~~~”宝宝也看得非常投入,惊叹不已,在大黄蜂不得不离开小男孩时,抽抽嗒嗒地抹眼泪。这个周末我们看了《大雄的恐龙》,这是宝宝从小耳熟能详的故事,虽然拍得有点简陋,算是如今比较少见的老式二维动画片,宝宝仍然激动,开心,不断地大笑,附在我耳边嗡嗡嗡地讲剧情,在大雄告别心爱的恐龙时,抽抽嗒嗒地抹眼泪。
    老公对宝宝这一副副急泪有点担忧,觉得小男孩不应该这么多愁善感,但是我想来想去,不打算帮他改了,就这样吧。能够感动,也是好事,何况一个小男孩,可以纵情流泪的日子,也不是很多了。或许他长大之后,就只能像现在的我一样,只有在电影院里才能肆无忌惮地流泪,在温情的旋律间,流动的光影下,似有似无地追寻自己的人生记忆,我希望那时候的他能够像现在一样善良,快乐,能够像现在一样知道,妈妈曾经多么努力地带着他分享生命里,那些温暖和丰盛的细节

[ 本帖最后由 青儿 于 2007-12-7 12:42 编辑 ]
恨台上卿卿,或台下我我,不是我跟你

5

主题

698

回帖

93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932
发表于 2007-12-11 09: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晕,还以为讲《天堂电影院》呢:fun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1621

回帖

2382

积分

论坛元老

大片欣赏家

积分
2382
发表于 2007-12-12 17: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晕,《天堂电影院》确实是部好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90

回帖

403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03
发表于 2007-12-13 13: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堂电影院,不是说这个啊,天堂电影院好片。看了4遍了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浩社区

GMT+8, 2025-9-20 09:48 , Processed in 0.09841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