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13 17: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终结者》阿诺德·施瓦辛格宛如一辆冲锋中的坦克,具有一种压迫性的不可忽略的体积感,他那一层层剥落的皮肤,烈火焚身的涅磐,迫不及待向我们昭示着机器的本质。那一往无前的钢铁意志、美丽得不可阻挡的机器速度,曾经是二十世纪初未来主义艺术家们大加讴歌的内容。是纳粹德国的铁血战车把好高骛远的艺术家们打得魂飞魄散,所以《终结者》当然还得站在警世和反抗机器的立场,许多地方都安排有人类跟机器扯不清的关系。比如片初那三个朋克死在望远镜边上,为什么望远镜?这眼的延伸, 在西方科技史上的机器先驱性地位,可以把伽利略、哥白尼和牛顿们全都牵涉进来;又比如,那个莎拉藏身的迪斯科舞厅,霓虹招牌闪的是Tech Noir,只要知道它意为“黑色技术”就不需要什么别的解释了;当然还有T-800那只手,这人类摆脱猿人地位的至高无上的制造工具的工具,是T-800被消灭后依然固执僵持在那威胁莎拉的梦魇姿态, 也是《终结者2》中占有突出地位的道具和象征物,而“天网”影射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战”防御体系,这一点就不需要过多的联想,其他如walkman、耳机、电话答录机之类,虽然不无意义,就只是细枝末节了。
一般的惊悚动作片多以废弃工厂里的枪战打斗来结尾,两部《终结者》都选择在重型工厂里面终结,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味,要知道工厂是工业革命的战场、物质文明的圣地,T1用机器来终结机器,为人类恢复万物之灵的主宰地位最后提供一线保守的希望,而T2让噩梦附体般不可摆脱、不可消灭的邪恶T-1000最后融化在滚滚钢水之中,这个让人久久不能释怀的超现实结局跟那个美国大熔炉的文化隐喻是一种什么样的后现代关系,是要在这份解读报告的(下)篇才能摆平的了。
--------------------------------------------------------------------------------
注:
这里把英文的cyborg姑且翻译成“赛铂人”。通常中文说到《终结者》获其他科幻对cyborg这个词都只称“机器人”或“机械人”,等同于robot。但robot 是R2D2那一类明显是机器的东西,cyborg是一个新的概念,为cybernetic 与organism合成,是电脑机器与生物体的合成物,是人与机器的共同体。1984年著名的女性主义文献《赛铂人宣言》(Cyborg Manifesto)举起了革命大旗拥抱这种人-机合一的境界,欢呼女性彻底解放、人类彻底解放的新的美学,而中文对于cyborg或者跟cyber-这个前缀相关的词,比如cyberspace, cyberpunk 之类,一直没有恰当的中文对应,往往依不同情况称为机器、电脑或者网络,比如cyberpunk翻译做“网络朋客”。有人认识到这么翻译的局限,采纳直接音译写作“赛伯”。本文虽倾向于后者并沿用“镭射”的路子为之镀上一层金属味道翻译为“赛铂人”,但有时也跟其他译法混用。至于到底怎样用中文传达这个科技文化前沿词汇的全面确切含义,有待学界定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