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西岳奇童的遗憾

[复制链接]

105

主题

261

回帖

483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83
发表于 2006-7-16 21: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6年6月30日
片名:西岳奇童
导演:胡兆洪
编剧:胡兆洪
美术背景:刘福民
       黄文江
美术造型:孙大衡
摄影:袁炽昌
音乐:董为杰
类型:动画/木偶
片长:上下集90分钟

1984年1月1日
片名:西岳奇童
导演:靳夕  刘蕙仪
编剧:靳夕
美术造型:孙大衡
摄影:袁炽昌
类型:动画/木偶
片长:上集57分钟




如果昨天没有看完整的《西岳奇童》,如果没有人告诉我《西岳奇童》的下半集出来了,如果我只是重复地看着上集,如果我还是期待着下集即使明知道下集的情节,我只是说如果,那么我还会对《西岳奇童》的很多经典情节津津乐道,还会对那些没有看过《西岳奇童》的人鄙视一下,还会在如今日本动漫泛滥的这年头而不时感叹一下中国的美术片曾经的辉煌,还会如数家珍般地回味一下和《西岳奇童》一样感动我的美术片,可是,昨天中午12点以后,我就不断地后悔,不断地遗憾,不断地叹气,甚至不断的咒骂:经典的情节被删改的所剩无几,即使保留下来的也失去了原有的味道,美术片的精髓没有得到真正的保留,更不用说发扬光大,并祈祷那些现代的美术制片人不要再异想天开翻拍什么以前的美术片了,求求大老爷们再保留一下经典,看在年代悠久的份上,就把它们当作文物好好保护起来别打什么歪主意;当然此时我更担心写完这篇观后感,会被那些没有看过《西岳奇童》的人鄙视到底,并且没有反驳的余地。

让我们看看这个遗憾是怎么形成的呢。

当然我们不能全把责任推到完整版的导演胡兆洪身上。历史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1984年拍完《西岳奇童》上部,制作组就搭好了下半部的景观,但是厂里突然改制,拍片的事情就被耽搁下来,一拖,二拖,后来导演兼编剧靳夕身体不好,就没了拍下去的声音。靳导生前最后的时刻,还提到这个片子,说没拍完是个遗憾。于是我们把上集看了又看,四、五岁的孩子等成了二十四五的成人了,下集还是没有等来。我想如果下集始终没有出来的话,二十四五的成人又变成了四五十的中年人,哪怕是七八十的老人,心里虽然有些遗憾,但也会在晚年,偶尔怀念一下那部没有下文的美术片,怀念一下那句“那么一丁点”,怀念一下那馋人的“九牛二虎”。

然而,存在决定意识。我们在没有看到下集之前,都期盼着下集的出现,谁也不会预想下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我们早知道下集的存在会带来更大的遗憾,我们可能也不会那么期盼。所以,我说《西岳奇童》的遗憾形成最大的原因还是我们自己。我们这些八十年代的,以当年或者说还是保持孩童时的一种审美来看这部完整版的《西岳奇童》。可惜的是完整版的导演完全忽略了这点。

导演胡兆洪说,当年靳夕拍《西岳奇童》上集,创作时间充裕,而且有许多艺术家和他讨论剧本、修改细节,“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更偏向艺术,导演在57分钟的动画片中,运用了很多反复和细节描摹。” ,如果他按照这个节奏和拍摄方法继续,完整版非超过2个小时。而如今的小观众,在胡导看来,肯定不能接受这么慢节奏看了想睡觉的动画片,“他们平时接收的资询和信息,比20年前的孩子,多得太多”,为迎合这些小朋友,下半部的惊险打斗和大场面“劈山”势在必行。

我倒是有些疑问:首先这部美术片不是一部商业片,更不是什么艺术片,它以美术片的形式传递的是一种民族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美德,一种人生观,这部片子的翻拍不是为创什么票房记录,说简单点,从制作方来看,是完成二十年千遗留下来的工程,从观众来看,是了却等了二十年的心愿,而胡导用创作时间紧张(从他说的话中似乎表明时间紧张),以掩盖剧本的粗糙(比起上集,完整版少了很多细节,比如九牛二虎的寓意,比如沉香在仙境中差点忘记救母亲的事情),情节的荒谬(比如下集中沉香最后救母挖了很久,突然宝莲灯亮起,出现了一把斧头,这在之前是一点都没有交代;此外霹雳大仙曾说沉香要学的东西很多,否则打不过杨戬,可是下集霹雳大仙就再也没有教沉香任何本领,而是任由沉香误打误撞,紧要关头出手相救,似乎让沉香有一种自有人后面撑腰的心理),台词的可笑(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二郎神用“上面”指代“天庭”。“别去了,上面又该说我和一个小毛孩过不去了。”“上面要拿公主祭天。”等台词让现场的观众笑声不断。)还有就是完整版的配音和配乐都不如人意,沉香显得老成,原本是老顽童的霹雳大仙的声音也变粗了,那首本该唱起后宝莲灯就会亮的歌也没了踪影,这些都是翻拍后的败笔所在。

其次,如果胡导硬要把如今的小朋友当成影片的主角的话,ok可以。美术片么,吸引的主要是小朋友。可是你在完整版的《西岳奇童》中给如今的小朋友看了些什么呢:劈山救母的顽强精神?我觉得动画片《宝莲灯》已经在几年前吸引过现在的小朋友了。惊险打斗和大场面?你觉得以现在小朋友们的阅历会在乎木偶制作出来的大场面?和完整版一起上映的《超人》、《冰河世纪》,我觉得会更吸引现在的小朋友吧。或许你说要发扬木偶这种艺术形式,我承认木偶片的确很花心思,比如脸,全靠技师手工制造,再套上木偶脖子。美术设计师孙大衡介绍“沉香就有20个表情头,哭、笑、大笑、平常、怒、生气……三圣母有16个表情头,霹雳大仙有11个,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他们传神的表现,都由这些‘呆木头’刻画出来。可惜现在的小朋友在日本卡通的熏陶下,慢慢变得很前卫哦,或许魔卡少女樱的梦幻般的变身能让他们定睛细看,对于三根线吊一只鸟的早就看出个中的把戏,还有坐在我后面的一男孩很懂事的问,妈妈为什么沉香只有四个手指?所以,对于如今的小朋友,这部《西岳奇童》纯粹只是养养眼,看过拉到,他们不会明白为什么吃了那些奇怪的馒头就会变成大力士,因为成语“九牛二虎”是比喻力气大,当年靳导花的心思可谓缜密,此外那句“就那么一丁点”,也是暗喻积少成多,持之以恒的道理,还有沉香在那个仙境玩的开心,差点忘记救母亲的重要大事,这其实是霹雳大仙故意安排的,以判断沉香是否是真心要救出母亲,而不是年少轻狂,说说而已。这些重要的情节,在完整版中删减的差不多了,如果胡导因为时间紧张去忽略原著的精髓,却还要承担如此大的重任而造成拍了一部粗糙的电影的话,还不如不拍。

我们看《西岳奇童》,看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西岳奇童》的制作方拍摄的也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我对于童年的期待也到此为止。虽说遗憾,但也无妨。

这里我再介绍一下靳夕的作品,以对这位美术片导演的缅怀。

靳夕(1919.10—?)天津人。擅长电影美术。1937年后历任晋察冀《动员报》、《部队生活报》、晋察冀日报美术编辑,《战友》月刊美术副主编,东北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副组长、副厂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美术片《神笔》获1950—1956年优秀影片一等奖,《阿凡提》获第三届(1980年)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1953年 小小英雄(木偶) 上海美影厂 30'
1954年 小梅的梦(人木合成) 上海美影厂 30'
1955年 神笔(木偶)上海美影厂 20'
1956年 中国木偶艺术(木偶纪录)上海美影厂 70'
1958年 火焰山(木偶)上海美影厂 40'
1958年 谁唱得好(木偶)上海美影厂 10'
1958年 小发明家(木偶)上海美影厂 20'
1959年 龙虾(木偶)上海美影厂 20'
1959年 一只鞋(木偶)上海美影厂 40'
1963年 孔雀公主(木偶)上海美影厂 80'
1978年 西瓜炮(木偶)上海美影厂 50'
1975年 骏马飞腾(木偶)上海美影厂 50'
1979-88年 阿凡提的故事系列片(木偶)上海美影厂 330'
1984年 西岳奇童(木偶)上海美影厂 60'
1989年 一半儿王国(动画)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 2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浩社区

GMT+8, 2025-9-24 06:40 , Processed in 0.07524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